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5章 友情终被磨灭(1/2)
【苏轼和苏辙曾经有过“夜雨对床”之约。】
【公元1061年苏轼赴凤翔任,苏辙行百里至郑州西门来送别苏轼,这是兄弟俩的第一次分别。】
【离别之际,苏轼写下《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归人犹自念庭闱,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高回首坡垄隔,但见乌帽出复没。
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路人行歌居人乐,童仆怪我苦凄恻。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之后苏轼在诗作中多次提到“夜雨对床”,如公元1077年,苏轼去徐州,苏辙送其上任,在徐州兄弟俩相聚数日,分别之际,苏辙作《逍遥堂会宿二首》,又提起了“夜雨对床”。】
【最后,苏轼在去定州的前写下《东府雨中别子由》
庭下梧桐树,三年三见汝。
前年适汝阴,见汝鸣秋雨。
去年秋雨时,我自广陵归。
今年中山去,白首归无期。
客去莫叹息,主人亦是客。
对床定悠悠,夜雨空萧瑟。
起折梧桐枝,赠汝千里行。
重来知健否,莫忘此时情。】
【苏轼在诗词中最后一次提及到“夜雨对床”之约,此时的苏轼已经敏感地意识到此去将是“白首归无期”,“夜雨对床”亦将永无实现。】
【事实上正如苏轼的预言,兄弟二人只在贬谪岭南的路上在滕州偶遇,匆匆一别,之后再也没有机会相见。】
【苏轼在定州的任职期间,体察民情,发现定州北部的地势低洼,草木丛生,淤泥堵塞路段。】
【苏轼派人整修,灌溉农田,想到了老家四川眉山盛产水稻的景象,提出了“南稻北移”的想法。
【于是,苏轼让专人运来稻种,亲自向农民传授水稻的插秧、栽培和管理技术,使昔日的荒野水滩,开辟出一块块稻禾竞秀的水田。】
【定州的农民在插秧时唱出的歌曲,被苏轼记录下来,整理定名为“插秧歌”。】
【自此,插秧歌在定州的男女老幼间开始传唱,后来,“插秧歌”发展成河北的地方戏曲“定州秧歌”。】
【2006年,定州秧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定州是边疆重地,苏轼来到定州时,发现定州的军队松弛,军纪涣散,内部十分混乱,毫无战斗力可言。】
【那个时候,北方的契丹人经常入境抢掠,如入无人之境。】
【满大街的饥民和涣散的军队,如果此刻北方契丹的大军压境,后果不堪设想。】
【苏轼昼夜不舍,在经过几天的调查,很快拿出对策,向朝廷上书《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乞降度牒修定州禁军营房状》开始整顿,朝廷很快批复了他的建议。】
【苏轼将仓库中存放的陈粮无息贷给百姓,等到来年丰收时,再让百姓归还,这一招很快稳定了饥民的隐患问题。】
【然后,苏轼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军政,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整顿军纪,他开始严厉惩办贪墨、严禁酗酒赌博,加强军队的操练,整顿军政,修建引箭社,鼓舞士气,改善军队的生活条件,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第二年春天,苏轼还进行了阅兵典礼,这是自四十年前韩琦阅兵以来的第一次阅兵典礼,自此之后,定州军队的军心大振。】
【苏轼在定州曾偶得一奇石,此石黑色白纹,犹如雪浪,展现出一幅若隐若现的山水画卷,他酷爱此石,将此石定名叫“雪浪石”,写了《雪浪石》诗作,
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岱岳争雄尊
飞狐上党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黄昏。
削成山东二百郡,气压代北三家村。
千峰右卷矗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
揭来城下作飞石,一炮惊落天骄魂。
承平百年烽嫁冷,此物僵卧枯榆根。
画师争墓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
离堆四面绕江水,坐无蜀士谁与论。
老翁儿戏作飞雨,把酒坐看珠跳盆。
此身自幻敦非梦,故园山水聊心存。】
【并且将自己在定州的故居命为——“雪浪斋”。】
【苏轼在定州广为植树造林,他喜欢北方的大槐树,在“雪浪斋”栽种了两棵大槐树,定名为“神龙”、“舞凤”。】
【两棵槐树历千载风雨,如今成为定州市的一大景观。】
【苏泉村内建有苏东坡广场和关于他的碑文,大家纪念这位为定州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北宋文豪。】
【苏轼在定州任职了八个月的时间,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历史视频:开局盘点千古风流诗人》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