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9章 回归京师(1/2)
【前去汝州的路途遥远,中间旅途劳顿,盘缠耗尽,再加上四子夭折,苏轼悲痛欲绝,写下《乞常州居住表》上书请求朝廷,先在常州居住一段时间,朝廷批准了。】
【苏轼去往的汝州的路上,路经江西九江,欣赏庐山的风景。】
【原本苏轼不打算在庐山的写诗,在此之前,有无数位诗人在庐山写过诗。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把庐山写得太好了,搞得后面的诗人很难提笔。】
【但苏轼架不住众人的哀求,他虽然是被贬的官员,但丝毫不影响他在文坛上的地位。】
【刚来到庐山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大文豪苏轼来了,纷纷请求,让他留下诗作,苏轼被山中寺庙中的僧人一顿吹捧后,忍不住提笔,写了三首诗,就是著名的《初入庐山三首》。】
【《初入庐山三首·其一》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初入庐山三首·其二》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初入庐山三首·其三》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蔼间。
如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
【李白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看到了崔颢的《黄鹤楼》,难以提笔,第二次赶来下笔。苏轼写下的《初入庐山三首》虽好,却不及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苏轼担忧离开庐山之后,写不出一首好诗,遭人嘲讽。】
【于是,苏轼在庐山游览数日,留下了千古名作《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避开了对庐山风景的正面描写,独辟蹊径,以哲理阐述。】
【在黄州的四年,苏轼远离政治中心,看着新党和旧党在朝中打生打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丘一壑,不能看清全貌,若要看清庐山,就要跳出庐山,站得更高更远。新党和旧党置身室内,而远离权力中心的苏轼置身室外,更能看清新党和旧党的利弊。】
【苏轼无法扭转新党对变法的执着,但身处地方官的苏轼十分清楚,表面上变法进行的轰轰烈烈,但实际上基层的地方官已经把变法唱歪了。】
【变法虽然有给百姓带来一些益处,但他们用人不当,没有给百姓带来实质上的改变,地方官员擅自更改,反而成为迫害百姓的利刃。】
【如果说“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转折,那《题西林壁》是苏轼文学创作的转折。】
【此时的苏轼不是在黄州时期以古鉴今来抒发内心,而是在自然界中发现哲理,思考人生。】
【苏轼这种不依附任何势力的作风,未来还有更加艰苦的被贬旅途在等着他。】
【从庐山下来,已是五月下旬,此时长子苏迈已经二十六岁,新近任命为德兴县尉。苏迈将要去上任,苏轼一家人便乘船绕道湖口,送苏迈赴任。】
【公元1084年六月初九,苏轼一家子到达湖口。湖口有一座石钟山,素有“中国奇音第一山”之称。】
【苏轼乘舟游玩,与山上住持交流,写下来《石钟山记》】
【《题西林壁》和《石钟山记》,是苏轼游山感受的记录,也是他这一时期人生思考的一个方面的艺术总结,是他文学艺术的集大成之作。】
【苏轼从六月到十月十五,花费四个多月时间来到了登州(蓬莱)。】
【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
【苏轼在常州居住,无饥寒之忧,享美景之乐,远离京师,与家人作伴,与朋友相处,怡然自得,他选择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可天有不测风云,公元1085年,神宗驾崩,年仅10岁的哲宗继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垂帘听政,高太后是守旧派,旧党为首的司马光被重新启用为相,新党被打压。】
【高太后在大权掌握后,下诏令苏东坡回京,彼时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
【虽然苏轼在登州停留半月,做了五日太守,但在这短短时日里,苏轼还是给常州百姓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第一件事,加强海防建设。】
【蓬莱地处山东半岛的最北境,是整个大宋海防的重要门户,是大宋海防的重要门户。】
【在苏轼的治理下,蓬莱的军事海防有了极大的提升。】
【第二件事,苏轼上奏朝廷请求停止登州的“榷盐”制度。】
(榷盐法是唐中叶对盐就场专卖的制度,盐户制盐立户籍,称亭户,国家免去亭户的徭役,所产的盐均由官府收购、运销,不准私买。)
【登州靠海,有渔盐,百姓可以拿海水煮盐,贩盐为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历史视频:开局盘点千古风流诗人》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