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1章 百年第一(1/2)
【苏轼的那一届科考有很多出名的考生,除了苏轼苏辙两兄弟,还有张载、程颜、程顾、曾巩、曾布、吕惠卿、章惇、王韶。】
【这一届科考,被称为“千年科举第一榜”。】
【主考官欧阳修见到苏轼的答卷,惊叹不已:“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在苏轼的答卷中有一个典故:“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意思是尧帝的手下有一个司法官叫皋陶,皋陶判刑一个人是死罪,上报尧帝,且连续报了三次给尧,尧说宽恕他吧,说了三次。所以天下的人都怕皋陶因为他执法太严。都非常地乐见尧帝,认为他用刑很宽仁。】
【这个”三杀,三不杀“的典故连一代文宗欧阳修都不知道此句的出处。】
【欧阳修对着梅尧臣说:“此郎必有所据,更恨吾辈不能记耳。”】
【等放榜之后,欧阳修和梅尧臣去问苏轼此句的出处,苏轼回答是《三国志·孔融传》注里,欧阳修回去翻阅,从头到尾,却都没查到典故。】
【再次询问时,苏轼便说,他是取孔融“想当然”之意。】
【简单说就是:
欧阳修问:你这句话从哪里找到的?
苏轼回答:哦,这个典故我现编的。】
【《三国传·孔融传》写着:
初,曹操攻屠邺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曹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
融乃与操书,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
操不悟,后问出何经典。
对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意思是:
先时,曹操进攻邺城屠杀邺城居民,袁绍家的妇人女子多被掳掠,曹操的儿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
孔融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
曹操不明白,后来问孔融这出于何经何典。
孔融答说:“从如今的事推断,我料想从前也一定是这样的啊。”】
【苏轼就效仿孔融的“想当然耳”现场编典故。】
【因为当时的科举是糊名制,结果闹成了这一场乌龙。】
【科举制是隋朝创立的,在唐朝发扬光大,唐初时的科举不太完善,贿赂、走关系的人特别多,就差在答卷上写上“我的宰相父亲”、“老子有钱”。】
【后来,武则天开启了“糊名法”这个1.0版本,把考生的答卷上的姓名、籍贯用纸糊上,防止那些走关系的人。】
【正所谓,有政策,就会有对策。】
【这个方法很快就有破解的方法,那些机智的考生就会故意在答卷上写下特殊的笔迹或标记,与考官互通暗号。】
【所以又出现了2.0版本,宋仁宗发明了“誊录法”,顾名思义,由专门的人将试卷重新抄录一份,再将抄写后的答卷转交给考官批阅。】
【并且誊录法抄写统一用红笔,因此又称“朱卷”。】
【而且宋朝还设立“锁院”制度,所有的考生锁在安排的房间内,50天内不得与亲友联系。】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想作弊就会有作弊的方法,万能的考生又发明了新的作弊方法。】
【例如:作弊衬衫、衣服夹带小抄、找人替考、甚至有人把小抄藏在屁眼里......等数不胜数的作弊技巧。】
【到了后面,忍无可忍的明清朝廷,使出了第3招:罚。】
【明清发现作弊现象,轻则罚款,直接发配边疆。】
【他们还设立了“搜身”。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刺骨寒冬,所有考生要在专门的通道,敞开衣服,对考生进行搜身检查。】
【若有作弊嫌疑,先杀考生,再杀搜查人。】
......
天幕弹幕。
【嘿嘿,古人也好会啊!!!】
【都2023年了,每年的高考还是有人作弊,每年在高考后,都回去看那些人都会用什么方法作弊,每年都会新的花样,千奇百怪、花样百出,国家把能用的都用了,还是没防住,原来古代的朝廷也是够呛了。】
【父亲带两儿子去考试,结果两儿子考上了,自己却落榜了。】
【我想起了之前有个女考生,他的父母怕她一个人考研太紧张了,陪着女儿一起考研,结果她父母上岸了,女儿却落水了。】
【苏大大,太爱了,狠狠地跟他共情了。我想起了当年的语文作文,为了它,我不知道编了多少违心的话语,写了多少谎言,梗都快用烂了。】
【苏轼:我赌你不知道。】
【古代的科举也不容易啊,即兴写文言文。】
【我想起了,欧阳修,他的《醉翁亭记》也是我中学的噩梦。】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历史视频:开局盘点千古风流诗人》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