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1章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1/3)
1.生态系统(ecosystem):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产者:是能以简单的无机物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
3.消费者:不能以无机物质制造有机物质,而是直接或间接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
4.分解者:把动植物残体的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生产者重新利用的简单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
5.第一性生产力/初级生产力:绿色植物在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或生产的有机物质数量。
6.次级生产力: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所制造的物质和贮存的能量进行新陈代谢,经过同化作用转化形成自身的物质和能量的能力。
净初级生产量: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所固定的能量一部分被植物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的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可供其他生物利用的能量。
7.食物链(food chain):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可分为捕食食物链、碎屑食物链,其中寄生食物链属于捕食食物链。
8.食物网(food web):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
9.生物扩大作用(biological magnification):指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上,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10.生物浓缩(biological concentration):生态系统中同一营养级上的生物种群或者生物个体,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11.生物积累(biological accumulation):生态系统中生物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过程,体内来自环境的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浓度不断增加的现象。
12.捕食食物链(grazing food chain):以植食动物吃植物活体开始
13.碎屑食物链(detrital food chain):以分解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中有机物质颗粒开始。
14.营养级(trophic levels):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一般只有四、五级,很少有超过六级的。
15.能量锥体/金字塔(pyramid of energy):由于能量通过营养级逐级减少,如果把通过各营养级的能流量,由低到高划成图,就能成为一个金字塔形。
16.生态锥体/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把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有机体的能量、生物量或个体数量,按营养级位顺序排列并绘制成图,其形似金字塔,故称生态金字塔或生态锥体。
17.生态效率(ecological efficiencies):指各种能流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部的比值,常以百分数表示。用于估计各个环节的能量传递效率。
18.能量传递效率(transfer efficiency):能量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的效率。
19.同化效率:指被植物吸收的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比例,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了的能量比例。
20.林德曼效率/十分之一定律/能量利用规律: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从绿色植物开始的能量流动过程中,后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约为前一营养级能量的 10%,其余90%的能量因呼吸作用或分解作用而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还有小部分未被利用。
21.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22.生态失调: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干扰超越了生态系统调节能力阈值,而使其丧失自我调节能力时,表现为:物种数量减少、环境质量恶化、生产力衰退、生物量降低。
23.生态危机:指由于人类盲目活动而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物圈结构和功能的失衡,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24.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feedback mechanism):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可使系统更加偏离平衡位置,不能维持系统的稳态。生物的生长、种群数量的增加等都属于正反馈。然而要使系统维持稳态,只有通过负反馈机制。
25.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能够调节的极限。
1.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一般特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生态学必备》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