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6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1/3)
1.种内关系(intraspecific relationship):把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称为种内关系。动物的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领域性、集群、分散、婚配、等级制、利他行为、通讯等。植物的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密度效应、集群等。
2.种间关系(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将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基本类型有:偏利作用、偏害作用、原始合作、互利共生、中性作用、竞争:资源利用型、竞争:直接干涉型、寄生作用、捕食作用。
3.密度效应/邻接效应(the effect of neighbours):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
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种群的密度效应是由矛盾着的两种相互作用决定的,即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
4.最后产量恒定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公式:
5.-3/2自疏法则(self-thinning)/自疏现象:如果某种植物的播种密度超过一定值时,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而且影响植物的存活率,这一现象叫自疏现象。自疏导致密度与生物个体大小之间的关系在双对数图上具有典型的-3/2斜率,因此称为-3/2自疏法则。公式为:
6.婚配制度:指种群内婚配的各种类型。包括一雄多雌制、一雌多雄制、一雌一雄制。决定动物婚配制度的主要生态因素可能是资源的分布,主要是食物和营巢地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情况。
7.领域性(territory):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的行为称为领域行为(territorial behavior)
8.社会等级(social hierarchy):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等级形成的基础是支配行为,或称支配—从属关系。
9.他感作用(allelopathy):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0.歇地现象:在农业上,有些农作物必须与其他作物轮作,不宜连作,连作则影响作物长势,降低产量。这种现象称为歇地现象。
11.高斯(Gause)假说: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种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种越相似,它们的生态位重叠就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12.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13.生态位(niche):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14.基础生态位(fundamental niche):在生物群落中,能够为某一物种所栖息、理论上的最大空间为基础生态位。
15.实际生态位(realized niche):在生物群落中,一个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为实际生态位。
16.竞争释放(orgpetitive release):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扩张其生态位。
17.性状替换(character displacement):竞争产生的生态位收缩会导致形态性状发生改变。
18.种间竞争: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通常是一方取得优势,而另一方受抑制甚至被消灭。种间竞争的能力取决于种的生态习性、生活型和生态幅度等。
19.捕食作用(predation):生物摄取其他生物个体的全部或部分为食的现象。在广义上包括:捕食者与猎物、食草作用、寄生与拟寄生、同类相食等。
20.植物的补偿作用:植物在被动物啃食而受损害时并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具有各种补偿机制。如,植物的一些枝叶在受损害后,自然落叶减少而整株的光合率可能增强。
21.协同进化(红皇后效应):指在进化过程中,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22.寄生:指一个种(寄生者)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从而摄取寄主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寄生可分为体外寄生与体内寄生。
23.偏利共生:共生中仅对一方有利称为偏利共生。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是一种典型的偏利共生,如地衣、苔藓、某些蕨类以及很多高等的附生植物附生在树皮上。
24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生态学必备》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