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4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1/3)
1.种群(population):在同一时间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是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
2.生物:自然界中具有生长、发育、繁殖等能力的物体。生物能通过新陈代谢作用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即:种群的数量或密度、种群的分布、种群的数量变动和扩散迁移、种群调节。
4.标志重捕法:在调查样地上,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后释放,经一定期限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取样中标志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志比例相等的假定,来估计样地中被调查动物的总数。公式为:
5.单体生物(unitary organism):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各个个体保持基本一致的形态结构。高等植物是构件生物。
6.构件生物(modular organism):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组成的个体,如一株树有许多树枝,并且构件数很不相同,其随环境条件而变化。如高等植物。
7.生命表(life table):记录种群各年龄级的个体数目、生存率和死亡率等信息的一览表。
8.动态生命表:根据观察一群同一时间出生的生物死亡或存活的动态过程而获得数据编制的生命表。其个体经历了同样的环境条件。
9.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调查,并根据结果而编制的生命表。其个体经历了不同的环境条件。
10.综合生命表:在生命表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各年龄的出生率数据,指的是同生群平均每存活个体在该年龄期内所产后代数。这样的生命表称为综合生命表。
11.内禀增长率(innate rate of increase):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限制的条件下,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增长率。
12.种群平衡:种群较长期的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
13.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地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叫做生态入侵。
14.种群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或内分布型(internal distribution pattern):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大致分为三类:均匀型、随机型、成群型。
15.建筑学结构(architecture):植物重复出现的构件的空间排列,称为建筑学结构,它是决定植物个体与环境相互关系和个体间相互作用的多层次的等级结构系统。
16.种群年龄结构: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17.年龄椎体图:是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上到下配置而成的图。横柱的高低位置表示不同年龄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与百分比。
18.环境容纳量:指在自然条件下,在有限的环境资源条件下,能够达到的最大种群密度,又称最大容纳量。用K来表示。
19.存活曲线(survivorship curve)指以生物相对年龄为横坐标,以各年龄的存活率为纵坐标所画出的曲线。可以反映生活史中生物各时期的死亡率。(有3种基本类型:I凸型表示大部分个体都能活到生理寿命,如人类;II对角线型表示各年龄期存活率基本相似,如水螅;III凹型表示幼体死亡率高,如大多数鱼类)
16.种群的群体特征
种群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特征有:
(1)空间特征: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方式,有一定的空间格局。
(2)数量特征: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的变化都是种群动态的体现。
(3)遗传特征: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以区别其他物种。种群有进化、适应的能力,是一个基因库。
17.种群的数量统计方法
(1)总数量调查法:计数某地某种生物个体的全部存活者数量,然后将总个体数除以该地段的面积,得到该种群的绝对密度。
(2)样方法:在若干样方中计数全部个体,然后以其平均数来估计种群整体。
(3)标志重捕法:在调查样地上,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后释放,经一定期限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取样中标志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志比例相等的假定,来估计样地中被调查动物的总数。公式为:
18.简述种群年龄结构以及研究年龄结构的意义和应用
(1)种群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通常用年龄椎体图来表示。按椎体形状,可划分为三个基本类型:
①增长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生态学必备》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