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我们乡村部分做父母的要不要改变?怎样改变?(1/1)
来说说现在我们乡村人部分做父母的经历。
从孩子呱呱坠地,父母就已转变爱玩的心性,全心全意围着孩子转。饿了喂奶,奶水不足就买最好的奶粉。能嚼动食物时,就专研各种各样的营养配方,以增加孩子的营养。再大一点衣服、玩具、零食应有尽有,缺啥买啥从不敢委屈孩子。
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开始选最好的幼儿园,各种补习班,甚至不惜把家搬到城里。自己努力工作,平时省吃俭用攒钱供孩子读书,不想把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要留校读书,父母就把孩子的留校费用给的足足的,生怕孩子吃不好。孩子能上大学就尽力供养,哪怕砸锅卖铁也乐意。如不能上大学,父母就开始给孩子谋划其他出路,只要孩子有出息花再多钱也愿意。
孩子到了婚龄如果还没女朋友,做父母的就坐卧不安,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到处托人说媒,一旦有中意的,就不惜重金,别人说啥是啥,要多少给多少,搞得自己好像买媳妇一样。
媳妇娶到家就盼孙子,待到子孙满堂时,可以向别人炫耀说自己的事办完了,心里踏实了。新一轮的任务又来了,“娶个媳妇钱买的,生个孙子爷奶的”。开始给全家做饭,打扫卫生,给孙子喂奶、喂饭、洗衣服,抱着孙子满街遛,叫去哪去哪。一个老爷子因儿子、儿媳工作忙,自已要带几个孙子、孙女,抱不过来,就用三轮车带着遛,自己还是二等残疾。大热天的自己坐在三轮车上挥汗如雨,病腿伸的直直的要买东西不能下车。就在店外面喊,我出去看他这样子了,怀里还抱着睡着的孙子,车上几个在哭,不知是饿还是热的。他见人总是不耐烦地说,"要这么多孩子有啥用",别人笑他说,"没这么多孙子,谁叫你爷爷呀?″"那不就是个称呼吗,净给自己找麻烦",他继续抱怨。
如儿子在外地工作,父母一方要跟到外地去带孩子、做饭、洗衣服。帮儿子、儿媳减轻负担。另一方要么照顾另一家的孩子,要么在家劳动。这样父母双方只有两地分居,一老头喝闷酒开玩笑说,"自己打光棍儿好几年了″,且有几个同病相怜的人随声附和说“自己也是”。
待到孙子入学时,爷爷或奶奶要上学送,放学接,准时准点不得有误!在地里干着活,还要时不时看手机,生怕耽误接学生。学校11点50放学,11点40校门口就挤满了爷爷奶奶的三轮车。除放假及双休日,每天都准时上下班,风雨无阻。有的甚至接送到初中、高中。
待孙辈长大成人时,自己也老了,这时要考虑住的问题。住哪?哪是自己的家?家庭矛盾,兄弟矛盾。好一点的轮流居住,有自己老宅的单独居住。不好的子女以家庭矛盾为借口,让年迈父母住田间地头,兄弟互相推诿,让老人居住别人家!并且出现这种现象,做子女的还大言不惭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做父母的再委屈也不想说出去,怕毁坏子女的名声!这样的生活模式一代代的往下传。
突然想起来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故事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故事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故事呢?从前……”
大概我们乡村部分父母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应该这样循规蹈矩下去,甚至不敢多要孩子,尤其是男孩。岂不知自己一开始就错了,爱孩子没错,但不要溺爱,要教会他们善良做人,勤劳做事,懂得感恩,有生存能力,能自力更生。品行好的孩子多几个也不是负担,加上知识文化及个人能力不但能撑起一个小家,为父母子女。也能撑起一个大家,为社会国家。品行不端的孩子一个也是多余的,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这样的孩子自私没担当,对家庭对社会不起反作用,就已经不错了!
国家现在也很重视这一点,不让老人住田间地头,但力度还不够大,政策还不太完善,怎样让做父母的转变思想,不过于溺爱孩子,不把孩子养废,给自己给社会增加负担?怎样让孩子18岁就以自力更生为荣,以无所事事为耻?怎样让村民老年后有属于自己的居住场所,活得有尊严?这些都需要我们自己与国家共同努力来改变这种病态现象!
不想错过《路景》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