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 12章 10.12(1/2)
六、古代城市建筑经验
通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在选址、防御、规划、绿化、
防火、排水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选址
1.水资源:生活用水、漕运、防洪、苑囿
2.政治和军事上的要求
对于都城的选址历朝都很重视,往派遣亲信大臣,勘察地形与水文情况,主持营建。历代都重视解决水源问题,因为城市用水对于一个几十万至100万以上人口的都城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首先要保证饮用水,隋文帝曾因汉长安故城地下水咸卤不宜饮用而另建新城﹣大兴城;此外还要供应苑囿用水和漕运用水。
所谓漕运是京城粮食和物资的供应线,每个朝代都视为生命线,如汉长安开郑渠(西自上林苑昆明湖,东至黄河),隋、唐修运渠(西自广运潭,东经广运渠、渭水、黄河、汴河而通江南),元疏凿通惠河与南北大运河相接,明永乐年间疏通大运河等,都是为了解决漕运。
防御:
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郭的设置。从春秋一直到明清,各朝的都城都有城郭之制。所谓"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二者的职能很明确:城,是保护国君的;郭,是看管人民的。
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而明代南京与北京则有四道城墙。唐宋时府城通常也有两道城墙:子城、罗城。这是古代统治阶级层层设障来保护自己的办法。 水乡城市依靠河道运输,均设水城门。
为了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许多城市设有二道以上城门,形成"瓮城"。城墙每隔一定间距,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射击攻城的敌人,这种墩台称为敌台或"马面"。此外还有军土值宿的窝铺、指挥战争用的城楼、敌楼、抵御矢炮用的城垛(或称垛口、雉堞、女墙)、战棚(临叶架设木棚或用生牛皮被覆,以避炮石)等防御设施。
规划:
这是由建筑物的南向布置延伸出来的。由于我国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从夏商起就总结并确立了这一条切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建筑布置经验,一直沿用到今天。
为了适应各地不同的条件,在处理方格网道路系统时也是因地制宜的。像隋大兴城那样严格均齐方整的布置方式,只用于地形平整和完全新建的城市,而其他改建或有山丘河流的城市,则根据地形随宜变通,不拘轮廓的方整和道路网的均齐。
如汉长安城,是在秦离宫基础上逐步扩建的,因此道路系统和轮廓就不太规则;明南京城中有较多的水面和山丘,又包罗了南唐时沿用下来的旧城,所以布局更为自由。
历史上城市道路的宽度最大达150米,但在末以前都是上路,没有路面,2以后砖石路面在南方城市得到广泛应用。
绿化:
我国古代对都城绿化很重视,西汉长安、晋洛阳、南朝建康、北魏平城、洛阳、隋唐长安、洛阳等历代帝都道路两侧都种植树木。北方以槐、榆为多,南方则柳、槐并用。
唐长安街道两侧槐树是成行排列的,所以当时人称之为"槐衙"。对于都城中轴线上御街的绿化布置,更为讲究:街中设御沟,引水灌注,沿沟植树。
隋东都洛阳中央御道宽100步(1步为6尺),两旁植樱花、石榴两行,人行其下,长达9里。
宋东京在御沟中植荷花,近岸植桃李梨杏,杂花相间,春夏之间,望之如绣,可谓把城市道路绿化推进到"彩化"的地步了。
防火:
随着城市建筑密度的不断提高,城市防火问题也突出起来。
宋东京是在唐末商业城市汴州的基础上建成的,它地处江南与中原之间的交通要冲,五代与北宋建都后,城市发展很快,房屋密集,接栋连檐,常有火烛之患,所以城内每隔1里许设负责夜间巡逻的军巡铺,并在地势高处砖砌望火楼瞭望,屯兵百余人,备救火用具,一有警报,就率军队奔赴扑救。
南宋临安地狭人多,防火措施比北宋东京更严,军巡铺更密。
南北朝以后,都城及州县城设鼓楼、供报时或报警之用。从元朝大都开始,在城市居中地区建造高大的钟楼与鼓楼,明南京、西安,明清北京等都有这种钟、鼓楼。
排水:
关于城市排水的处理,汉长安已采用陶管和砖砌下水遭。
唐长安城是在街道两侧挖土成明沟,但由于沟渠系统宣泄不畅,遇暴雨,城中低洼的里坊常有水淹之灾。
宋东京有四条河道穿越而过,对用水、漕运、排水都有很大好处。苏州在春秋末年建城时,即考虑了城内的河道系统和水城门设置,所以虽称江南泽国,但未曾有水涝之患,且可以兼收运输与洗涤、灌注之利。明清时,北京设有沟渠以供排泄雨水。
西周城市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1.城市形态:只要地形条件允许,城市大多力求方形,正方形和长方形为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某人学习的中国建筑史》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