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二十四章附注:(1/2)
1. 关于李家进军长安途中,在霍邑城下的那场争辩和李世民“哭谏追师”一事的真伪,《大唐创业起居注》和《资治通鉴》分别记载如下:
《起居注》:刘文静之使蕃也来迟,而突厥兵马未至,时有流言者云:“突厥欲与武周南人,乘虚掩袭太原。”帝集文武官人及大郎、二郎等,而谓之曰:“以天赞我而言,应无此势。以人事见机而发,无有不为。此行遣吾当突厥、武周之地,何有不来之理。诸公意谓何“议者以老生突厥相去不遥,李密谲诳,奸谋难测。突厥见利则行,武周事胡者也。太原一都之会,义兵家属在焉。愚夫所虑,伏听教旨。帝顾谓大郎、二郎等曰:“尔辈如何“对曰:“武周位极而志满,突厥少信而贪利,外虽相附,内实相猜。突厥必欲远离太原,宁肯近亡马邑,武周悉其此势,必未同谋。又朝廷既闻唐国举兵,忧虞不暇,京都留守,特畏义旗,所以骁将精兵,鳞次在近。今若却还,诸军不知其故,更相恐动,必有变生。营之内外皆为劲敌。于是突厥,武周不谋同至,老生、屈突追奔竞来,进阙面南,退穷自北。还无所入,往无所之。畏溺先沉,近于斯矣。且今来禾菽被野,人马无忧,坐足有粮,行即得众。李密恋于仓米,未遑远略。老生轻躁,破之不疑。定业取威,在兹一决。诸人保家爱命,所谓言之者也。儿等捐躯力战,可谓行之者也。耕织自有其人,请无他问。雨罢进军,若不杀老生而取霍邑,儿等敢以死谢。”帝喜曰:“尔谋得之,吾其决矣。三占従二,何籍舆言。懦夫之徒,几败乃公事耳。”
《通鉴》:雨久不止,渊军中粮乏;刘文静未返,或传突厥与刘武周乘虚晋阳;渊召将佐谋北还。裴寂等皆曰:“宋老生、屈突通连兵据险,未易猝下。李密虽云连和,奸谋难测。突厥贪而无信,唯利是视。武周,事胡者也。太原一方都会,且义兵家属在焉,不如还救根本,更图后举。”李世民曰:“今禾菽被野,何优乏粮!老生轻躁,一战可擒。李密顾恋仓粟,未遑远略。武周与突厥外虽相附,内实相猜。武周虽远利太原,岂可近忘马邑!本兴大义,奋不顾身以救苍生,当先入咸阳,号令天下。今遇小敌,遽已班师,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为贼耳,何以自全!”李建成亦以为然。渊不听,促令引发。世民将复入谏,会日暮,渊已寝;世民不得入,号哭于外,声闻帐中。渊召问之,世民曰:“今兵以义动,进战则克,退还则散;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无日,何得不悲!”渊乃悟,曰:“军已发,奈何?”世民曰:“右军严而未发;左军虽去,计亦未远,请自追之。”渊笑曰:“吾之成败皆在尔,知复何言,唯尔所为。”世民乃与建成分道夜追左军复还。
首先还是先来看网友四不的贴子《初唐史若干问题的考证之七:李世民哭谏追师的真伪》
胡如雷指出,“大唐创业起居注”中并没有哭谏追师的情节,而是李建成和李世民两兄弟一劝,李渊就改变主意了。而“大唐创业起居注”一书乃起兵中的随军记室温大雅所写,成书于李渊在位年间,较之新旧唐书与“资治通鉴”中多有溢美李世民之言更为可信,所以胡先生认为哭谏追师一事是捏造出来美化李世民的。
但胡先生所说似不大妥当。新旧唐书及“通鉴”诚然有溢美李世民之言,但倒过来想,既然“大唐创业起居注”成书于李渊在位年间,则它岂非也有可能溢美李渊?
事实上,后来李军进攻河东时也出现久攻不下的情形,当时又出现两种意见,一者是主张先攻下河东再取长安;一者是主张绕过河东不攻,直接攻打长安。后一意见是李世民提出的,成了后来行动的主要依据。但“大唐创业起居注”中却不提此建议出自李世民,胡如雷在此也承认“大唐创业起居注”在这一事上是溢美李渊了。由此可见,“大唐创业起居注”为了溢美李渊而隐没李世民之功是完全有可能的。
当然,可能不等于事实。“哭谏追师”一事应该是真的,是由于此事之描述与上下文配合得很好,并无明显的斧凿之迹,不似出于伪作。而事件中反映出李渊小心谨慎的心态,也是与他前后的作风相当一致的。
如果再细加考虑,就会发现李渊的小心其实并不算过份。李世民在说明刘武周攻打太原之说为谣言时是这样分析的:他认为刘武周胸无大志,满足于现有的地位;而突厥则贪婪好利,不守信约。所以二者表面上附合在一起,其实互相猜疑,根本不可能勾结到一块。若刘武周当真攻打太原,突厥就会攻击他的老巢,刘武周必定不敢冒此大险,所以不会攻打太原。
若以当时形势来反思李世民这一番分析,就会知道他是过于乐观了。事实上,刘武周决非胸无大志之人,而突厥为了一时利益与之勾结亦非不可能,只不过其勾结可以维持多久就是另一个问题了。而当时李军绝大部分兵力集结在霍邑城下,太原后防空虚之极。而坐镇太原的只是十七岁的李元吉这样一个完全没有任何作战经验的小孩子。一旦刘武周来攻,又该如何抵挡?所以,刘武周勾结突厥攻打太原是完全有可能的。
事实上,虽然在进军长安过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秋风下长安》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