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五十三章,活不了多久,好好珍惜(1/2)
民间还自发编了朗朗上口的歌谣来称赞这位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真心为百姓做实事,为百姓谋福祉的青天大老爷。
领头的官员是个做实事的,赈灾行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传回京城的是好消息,端华帝自然是高兴的。
慕容熙本来有些昏昏欲睡,听到这里,不由精神一震。
天灾往往是人力无法避免的,只能在事后补救抵御,要是没有官方力量的大力支持,灾区的百姓们可就惨了。
虽然西南地区的百姓们遭受了重创,但好在朝廷这一次给力,相信将来要不了多久,百姓们会从创伤中恢复过来,能够安居乐业,继续自己的生活。
听着端华帝对宁问渠溢于言表的赞赏之意,欣赏之情,慕容熙总觉得这个名字有些熟悉,她使劲地想啊想,终于想起来了。
【宁大人的确是个难得的好官,出身寒微,是靠自己的勤学苦读一步步走上仕途的,也许正是因为他自己就是从苦日子里熬出来的,所以比起某些高高在上的官员对百姓们有了更多的怜悯之心。】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但是歹竹也能出好笋,宁大人就是那个生在歹竹之家的好笋,大好的前程,都被所谓的家人给拖累了,落得一个公堂自刎的下场,挺让人唏嘘的。】
【这么个难得的好官,貌似活不了多久了,也就两三年的样子,父皇你好好珍惜吧,如果要压榨劳动力的话,赶紧压榨吧,机会不多了。】
端华帝大为震惊。
这是咋了呢,怎么他忠心又好用的臣子就要死翘翘,要升天了呢。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宁问渠才及而立之年,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怎么就没多久的活头了那。
宁问渠,出身贫寒,爹娘兄弟都是在刨食的庄稼人,为了供养他读书,爹娘还有几个哥哥都是没日没夜地下地干活,农闲时到处打零工,辛辛苦苦地攒出他念书的书本费还有束脩。
十年寒窗苦读,宁问渠是个争气的,也确实天资聪颖,二十出头的年纪就成了新科进士,还摘得了状元的桂冠。
按理来说,宁家一家子是熬出头了,望子成龙成真了,苦了这么多年,他们该过上好日子了。
就在这时,宁问渠的亲生父母冒出来了,泪眼汪汪地要和他认亲。
宁问渠本来是不相信的,虽然他不像几个哥哥一样,长得像爹或者是像娘,但爹娘从来对他们几兄弟都是一样的,甚至是偏心他这个小幺的,这让他如何相信自己其实不是爹娘亲生的,他的双亲另有其人。
可从爹娘的口中,宁问渠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原来他确实是捡来的,为了怕他多想,多年来一直瞒着他,把他当亲儿子一样对待,后来看他是个读书的苗子,原本想过不让他继续念书,万一哪天走出小山村了,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了,他们可能会失去这个儿子,宁父宁母到底还是疼他的,没这么做。
弄清身世之后,宁问渠并没有认祖归宗,也没有改宁姓为陈姓,因为在他心里,养父母的份量是重过亲生父母的。
但亲生父母找到了宁问渠,还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在他面前忏悔自己当初粗心大意弄丢儿子的过错,言辞之真切,表情之可怜,让人很难不动容,宁问渠还是接受了亲生父母,自此宁问渠既是陈家的长子,也是宁家的小儿子。
陈氏夫妇家境略好些,是个不大不小的地主,自从认回了宁问渠这个儿子后,因为宁问渠在京城当官,陈氏夫妇自认为有了靠山,明里暗里地做些见不得人的违法勾当,甚至是杀人放火这样的事都做出来了。
宁问渠在京城,千里之遥,哪里知道亲生父母背着他做了多少坏事,等到事情败露后,陈氏夫妇找他救命,宁问渠大义灭亲,并没有动用权力威胁县令颠倒黑白,为陈氏夫妇脱罪,最终陈氏夫妇落得一个秋后斩首的判决。
身为官员,宁问渠刚正不阿,无可指摘,可他是陈氏夫妇的儿子,不为父母求情,在有的人看来,简直就是大不孝之人,在这个重视孝道的时代,于是便有许多人借此抨击宁问渠,指责他枉为人子,无情无义,不忠不孝。
遭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加之宁问渠自己心里也过不去目睹亲生父母伏法的那一关,宁问渠最终选择了公堂自刎。
可怜宁父宁母人到老年,还要白发人送黑发人,原本夫妇俩接到了儿子的家书,说是要回老家陪他们一起过年,没成想,没等来儿子带着妻儿回来齐聚,共享阖家团圆,等来的是儿子的死讯。
在慕容熙看来,宁问渠的亲生父母就是天生来祸祸自己儿子的,不知道宁问渠前世是欠了陈氏夫妇多大的情,多少的债,这辈子先是被他们抛弃,后又被连累丢了性命。
说当年弄丢儿子是意外,怎么可能是意外呢?
要知道宁问渠是个儿子,还是长子,长子是日后要主持家族祭祀的,哪家不得当个宝,怎么陈家就会弄丢自己的长子呢。
何况陈家家境也算殷实,不是什么吃不起饭的人家,因此很难不怀疑他们是故意不要宁问渠这个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公主被读心声后,全书剧情崩了》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