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7章颜鲁公劝降蒙难(1/2)
局势越来越严重,不好的消息接连不断地传来。先是“泾原兵变”,皇帝老爷逃到到奉天避难。幸得左金吾卫大将军浑瑊等赴援,幸免被反贼所擒。叛军拥立太尉朱泚。朱泚自称大秦皇帝,与河北诸镇叛军遥相呼应。接着是朱泚领兵围攻奉天。德宗皇帝向魏县行营的唐军告急。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军回救,李晟也沿路收兵来援。不久,李怀光也叛变,给德宗皇帝杀了一个措手不及。德宗皇帝只好又逃往梁州。接着是哥舒曜粮食断绝,弃襄城逃回东都洛阳,李希烈攻陷襄城。
十二月,李希烈攻陷汴州,宣武节度使李勉退守宋州埇桥一带。据传闻,这李希烈性格残酷毒辣,对阵杀人,在他的面前流血成河他却依然笑着喝酒,没有一点儿恐惧或者怜悯。他就是用这种办法来制服部下为他尽效死力。在攻汴州城时,曾驱使百姓运木土筑垒道,垒道还没筑成,就把老百姓杀死用尸体填道。所以老百姓一谈起李希烈,无不胆寒。如果某家有小孩子哭,只要叫一声“李希烈来了!”小孩子的哭声就会嘎然而止。
白大人很少回家了。即使偶尔回到家里,那脸色也一点不好看,几个月来,小孩子们已经从他的脸上看不到一丝笑容。孩子们有时问他有什么事,他老是那一句永不变更的话:“小孩子不要管那么多事,读你们的书!”渐渐地孩子们也不敢问他了。
这一年的除夕之夜是在恐慌中度过,过年的喜气荡然无存。
春天又来到了。这一年的春天,神州大地看不到春光明媚,看到的只有腥风血雨。也许,这大唐毕竟还没有到达“气数已尽”的地步?也许,这德宗皇帝毕竟还有二十多年的天下?也许历史就是这样,大唐中央政权经过一阵激烈的阵痛,终于有那么一批能臣起来收拾残局。
李晟就是当时“护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一代英杰。当时,李晟率兵万余人驻扎在长安东北方的东渭桥。说起来可怜,一万余人的军队,在烽烟四起的大唐帝国,要成大事谈何容易!奇怪的是,这李晟就凭着这么一点可怜的军力,居然创造了奇迹: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先后剿灭李怀光、朱泚、姚令言,七月十三日,德宗返回京都长安。
德宗皇帝驾幸京都,首先是按照惯例,大封功臣,封李晟为京畿、渭北、鄜坊丹延节度招讨使,凡是在平叛战事中有功的,均有升迁。
这德宗皇帝在治国方面倒没有什么特殊的贡献,但是他在重返京都以后居然做出了一个亘古未有的勇敢之举,居然面对全部大唐臣民写了一份《罪己诏》,公开承认自己的过错。其文曰:
“……朕嗣服丕构,君临万邦,失守宗祧,越在草莽。不念率德,诚莫追于既往;永言思咎,期有复于将来。明征其义,以示天下。
小子惧德不嗣,罔敢怠荒,然以长于深宫之中,暗于经国之务,积习易溺,居安忘危,不知稼穑之艰难,不恤征戍之劳苦,泽靡下究,情未上通,事既拥隔,人怀疑阻。犹昧省己,遂用兴戎,征师四方,转饷千里,……或一日屡交锋刃,或连年不解甲胄。……怨气凝结,力役不息,……转死沟壑,离去乡闾,邑里丘墟,人烟断绝。天谴于上而朕不寤,人怨于下而朕不知,驯致乱阶,变兴都邑,万品失序,九庙震惊;上累于祖宗,下负于蒸庶,……罪实在予!
……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咸以勋旧,各守籓维,朕抚驭乖方,致其疑惧;皆由上失其道而下罹其灾,朕实不君,人则何罪!宜并所管将吏等一切待之如初。
朱滔虽缘朱泚连坐,路远必不同谋,念其旧勋,务在弘贷,如能效顺,亦与惟新。
朱泚反易天常,盗窃宝物,暴犯陵寝,所不忍言,获罪祖宗,朕不敢赦。其胁从将吏百姓等,但官军未到京城以前,去逆效顺并散归本道、本军者,并从赦例。
诸军、诸道应赴奉天及进收京城将士,并赐名“奉天定难功臣”。其所加垫陌钱、税间架、竹、木、茶、漆、榷铁之类,悉宜停罢。”
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道皇帝罪己诏,其辞痛切沉郁、其情挚诚感人。尤为可贵的是:以往的皇帝通常是在面对重大天灾时、出于对“天谴”的敬畏才不得不下诏罪己,其辞往往流于形式,其情亦难免作态之嫌。而德宗皇帝这份诏书则纯粹面对人事,是对自己所作所为的深刻反省和强烈谴责,因而虽是由翰林学士陆贽草诏,但德宗李适的深切忏悔之状依然溢于言表,后来的人们看这份《罪己诏》,一定颇有感概。据说这篇诏书下达之后,“四方人心大悦”。
德宗皇帝大赦曾经背叛过自己的人,赦免李希烈、王武俊、田悦和李纳之罪。王武俊等均去王号谢罪,只有李希烈倚仗自己军力强大,仍然以皇帝自称,国号大楚,改元武成,置百官,任命孙广、郑贲、李缓、李元平为宰相,汴州为大梁府。
且说李希烈在河北既称帝号,一天,丞相卢杞对皇上说,如今李希烈实力颇大,若得一德高望重之人前去说服归降,却省了许多周折,益处不少。德宗皇帝问:“何人堪当此任?”卢杞说:“今有鲁郡开国公颜真卿,四朝元老,名望播及四海,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白居易跟湘灵的生死恋》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