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79章 宋军挥师凯旋,元章北上进京(2/3)
铁卫自身武艺是不错,这几年跟着武进虽说没混在官场,却也在军队各派系中混了许久,这种场面戏还演得来。剩下的两个军士确实很少言语的人,毕竟干的活只是靠脑子和手段的。
文书是早就做好的,这个方面不难,越是大的州县人流量越多,就越容易伪造。况且武进以前掌管着检校司,手下什么能人没有,虽然表面上是被宋朝庭给取消了,可是这些人都在,不过是换到了武家的隐藏生意里呆着。就算前两年武家修建辽南军堡等设施时资金十分紧张,武进就算勒紧裤腰带减少自家的花销也从未亏待过手下的这些情报线和手艺人,就算特殊关系也始终维系着。
换句话说,目前宋境各地中武进在京都埋下的暗线是最多的,能起到的作用也相对最大。这次进京武进想要潜入京都再完好返回辽南,一方面是武进对此事的态度和提前谋划,一方面也会因此次行动丧失掉一些暗线,这是无可避免的事实。武进不会做“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事,他在离开京都前会撤走可能会暴露的隐藏力量,保证了他们的安全才能让其他人继续安心“潜伏”。
宋朝武德司目前的作用还很有限,这与朝廷是否愿意不计成本投入成正比。也许与没有像武进一样有硬实力的人去引领也有关,毕竟少有人愿意主动拿出巨额的家族收益去给朝廷机构填补资金空缺,这也许是检校司被解散后暗线能一直正常留存和发挥作用的关键。
在赶路的这段时间,武进梳理了一下建隆元年和二年发生的一些变化,主要与新政权的新政策有关。
先说宋朝国政。宋朝沿袭后周官制,但采用分化事权方式,就是将以往宰相权倾于野的职权改由多人担任,还实行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确实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也造成政令滞缓、积贫积弱的未来局面。
随老赵多年或在陈桥兵变后率先支持的一批士族得到了重用,比如赵普、李处耘;武将则多达三十余位,只因为老赵是因军事政变夺得帝位,其中原后周的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殿前都虞候王审琦、虎捷右厢都虞候张光翰、龙捷右厢部指挥使赵彦徽六人功劳最大,获得官爵和赏赐也最多。
赏是一定要赏的,此时他更需要安定军心以震慑四邻和心中无甚忠诚的各路节度使,但他始终想着如何再将这些军权收回。因此,老赵一边封赏一边却推动着以文制武、以文代武。首先便是干掉明着反叛的王筠和李重进,再用文官治理地方变相削夺节度使权力,这一点无疑老赵还是成功的。在多番思考下,在信臣赵普的建议下,朝中文臣逐渐多起来,连掌控军队调配的枢密使职权也逐渐转与了文臣。
老赵认为:文臣权力多了不过是奏事频繁些,牢骚更多些,多心累一些。武将的权力大了却是让他十分忌惮的事,他深怕出现第三个与他和周太祖一样能搞军事政变的将领,因此夺了他的帝位和性命。于是,他便在不久后就会趁着宴请有功高级将领时装作酒醉说出了“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的话,成功劝退了手中握有兵权的大将。
看过朝政,再看国力。后周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和促进发展,农业、轻工业、商业都有了长足进步,各项储备基本充足,这也是周世宗可以南征北讨的底气和依赖。到了宋朝,老赵依然沿袭后周的政策,在寻求稳定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国内的各项事业发展。只是世宗在世时建立的货币制度让他有些难受,与亲信多日商讨后终于还是决定发行开国钱币,但用的竟然是近几年越来越少的五铢钱样式,这与后周革新货币前没有什么不同,一样是天圆地方的样式,只是上面的字改成了统一的“宋元通宝”。
老赵本意就是要改换货币,原因在官家口里是新朝刚立、新皇登基,按照古制就要发新币,暗里的原因是要淡化百姓心目中对前朝的念想。还有一个不能说的原因是武进暗中转移了几乎全部武家将作,还暗中带走了水力锻造机的主要部件,造成了无法制作压铸币的难堪局面。让今朝皇帝去求前朝都督帮助制币会是天大的笑话,尤其对于好面子的老赵来说绝无可能。如此这般只能按照老法子铸造五铢钱来使用。
想要替代世宗与武进千般努力下才搭建成的货币体系并不容易,尤其是武进将钱币的铸造成本已经降至最低,基本避开了中原缺少铜、银矿产的现实困难的影响。现在重新恢复成以金箔、银条和铜、铁币做流通货币的规制,必然会受到各项资源存量不够的制约,享受到周钱好处的商贾也未必愿意改换。因此,并未立时强制取消周制钱币的使用,而是将大量铜元充入市场,再通过银号逐步回收重炼再铸造新钱。
老赵想了应对方法,可辽南并不老实。坐落于小庙岛上的水力冲压设备厂每月都能制造出不下十万枚金银币,这些钱自然是随着商队经高句丽、西域、南越等途径流入中原,换取了大量粮食、布帛、矿石等资源,让户部尚书陶谷头痛不已却又无可奈何。他言辽南奸诈,从不制作面值小且流通量大的铜、铁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熠世微尘》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