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3章 进言得遇政敌,曾经对头再现(1/4)
广顺元年是在两场大战和诸多朝堂势力多方角力中度过。经过各方势力角逐,大周打败了外敌入侵和国内叛乱,对周围邻国形成了一定震慑力。加之新皇极力推行各项改革,通过提倡节约俭朴、整顿吏治纲纪、减轻压迫和剥削、招抚流民生产、治理河患灌溉等作为,收到了显着的效果,政治经济形势得到好转。
尽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农业和商业发展,遏制了官吏贪腐对国家治理上的影响,但前汉官制遗留的积弊并未实际消除,尤其是士族阶层在朝廷上的势力仍保持着很大影响力,对特权阶级的治理难以推行。
士人是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他们学习知识,传播文化,政治上尊王,学术上循道,周旋于道与王之间。他们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
士人多代沿袭后家族不断壮大成为累世大族,便是士族。许多士族的社会地位并不会因朝代的更替而动摇,始终在不同政权中保有威望和影响力。这些士族彼此间形成同盟,用姻亲、义父子、师徒、义兄弟等形式加以强化,形成了共同利益群体。
士族在经过几代后大多已经失去了作为士人的文化创造和传承作用,他们暗中操纵朝政,打压异己,甚至胁迫君主成为他们的利益代言人,利用朝政、皇权对试图影响或否定他们的人不遗余力地施以各种打击。他们常常口中讲大义、手中握权力、兜里满利益,为了家族利益或一己之私不择手段。
现今的周朝廷中就存在着这样一些士族,他们隐匿于后而将符合他们期望的当权者推至前台,形成攻守同盟,不为国运只为私利忙碌。这在老武与武进的多次谈话中都有显露。
武进不熟悉朝政,也不懂如何做官。至于以后是不是无可避免地会被卷入这些尔虞我诈的争斗中,武进现在还不想就此耗费心神,他更愿意把充沛的精力放在军器监和诸冶监上,专注于制作出更为优秀的军械。他相信,足够的实力可以轻易碾压死这些上不得台面的魑魅魍魉。
这一年里,武进先是到多个军镇检校军器,后又远走大名府、定州护送军械,对朝政上的一些事情并不知晓。当武进回到京都后与老武谈起近日朝廷上的风云变化,老武说起了一个人——王峻。
王峻的名字武进早就知道,是当朝枢密使,兼中书门下平章事,俨然是周朝首屈一指的重臣。他是旧汉老臣,在郭威起兵时就与其一起谋划兵变,攻下京城后又共同主持政局。在郭威再次发动兵变称帝时,也是王峻配合控制京城局势,帮助郭威领兵再次顺利夺取京都。王峻此人办事认真,任劳任怨,官评极佳,为周政权的稳定立下了不少功勋。
年初武家来京都时,王峻已经是大权加身的三大宰相之一,掌握军政。
不过听老武话里的意思好像对王峻把持军政和日益骄纵的很有些看法,又似乎非常担忧,武进则考虑王峻会不会就是士族挑选出的代言人。
这事老武不想细说,武进也不好问,毕竟他一个七品小官,了解那么多朝中高层的秘辛并无益处。另外,他其实知道历史上这位皇帝姨父是在位病逝的,所以并不担心这个王峻能作出什么夺权篡位的花样来。这个话题既然不好继续聊,武进便又与老武谈了些关于官职规制的事情。
京都不同于南平,等级制度森严,就连官员宅第的规模、形制、装饰都有明确规制,这都是沿用唐朝时的制度。京都中的权贵宅邸多得于皇家赐予,集中于御街西侧,均称为府。其余官吏房舍要么营造,要么自购,也有租用的,大多居于御街东侧曹门至封丘门一侧,称为宅。
武家在南平时官级并不高也可称为府,在京都朝臣中还排不上号,就只能叫做宅了。城中最多的还是庶民居所,称为家,其中也包含商贾大户。
武家来京都后原是打算购买一所宅子,但是皇帝格外赏赐了一所三进的宅院(应为五品以上规制)。尽管武家并不在意这点花销,但是陛下的赏赐还视为恩宠,不是银钱可以衡量的,便高兴地搬了进去。这院子比南平时的小了一些,但武家人少,三进院子已经足够用。
两父子余下的谈话内容都是关于武进最近的经历,尤其是这次运送军械之行和与辽军对阵的情况。讲到以言语收服军士,老武捻须点头;讲到惊险处武进还故意停下来吊胃口,被老武在后脑勺上抽了一巴掌;讲到大战过后辽军死尸铺满战场,老武大笑。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武进深知为人太过高调的风险,十分注意不与他人过多交往。尽管与陛下沾亲,武家也在这一年里一直保持低调,尽量不引起“原住民”士族的敌视,现在的武家还远没有与其较量的实力。虽因武进在改进军械和定州阻击辽军时都立有功劳而获得封赏,一段时间里受人瞩目,但总体还是没有留下过多“存在感”。
与皇子郭荣的私交,武进更是从不提起,因为历代都有因与皇子交往过密而获罪的情况,武进不想在此处踩雷。当然,如果能获得未来皇帝的认同而提前抱上大粗腿,些许风险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广顺元年在新皇登基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熠世微尘》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