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8章 首霸齐桓公(1/4)
齐桓公刚上台时,只是满足于在周边诸侯中亮亮肌肉,树点威信。经过这几年的练内功,随着国力的增长,他也成熟起来了,目光放得长远了。因此,他的对外策略也按照管仲的指导,调整为“尊王攘夷”——他并没有提出这个口号,这是后人对他的策略的概括。
尊王,就是要树周天子的威权,但真正目的当然不是要让周天子重新骑到自己头上来,而是借着树周天子权威之机,大树特树自己的权威,借周天子之名压其他诸侯,使之服从自己的权威。做法跟郑庄公一样,不过,郑庄公没有安抚好周桓王,做得再好周桓王也不认账,拚命给他穿小鞋,损他,最后闹得两败俱伤。齐桓公吸取郑庄公的教训,一开始就笼络住周天子,在他当上国君的第三年,就娶了周庄王的女儿。正巧,婚礼办完没多久,宋国出事了。
宋国这次出事,因由要追溯到齐桓公上台第二年的第三次伐鲁,那次宋国是跟着齐国一起出兵的。结果宋军被战马身上蒙着老虎皮的鲁军打得大败,带兵的宋国大夫南宫长万被鲁军俘虏。事后宋国、齐国先后退兵,齐国转而专心改革练内功,也没有为被俘的南宫长万想想办法。
南宫长万被鲁国人关押了一年多,直到第二年冬天,在宋国人的请求下,才被释放回国。也许在关押期间鲁国人待他不错,他对鲁国人的印象非常好。
他回国的第二年秋天,宋闵公和他一起去蒙泽(今河南商丘北)打猎。打猎你就专心致志好好地打呀,南宫长万却心不在焉,没口子地盛赞鲁庄公,说他人才如何如何出众,人品如何如何高洁,才能如何如何卓越……听得宋闵公心里一阵阵地泛酸,忍无可忍之下,骂南宫长万为“虏”。南宫长万做过俘虏,宋闵公没有骂错他,但虏还有一层意思:奴隶、奴仆,相当于后世所谓“奴才”。
南宫长万气得不行,我为什么成为俘虏?还不是为了你和齐国人?老子为你受了那么大委屈反倒成了你的骂资!一时情绪失控,发起飚来,管你国君不国君,该出手时就出手!
南宫长万本来力气就很大,盛怒之下出手又没有轻重,一下子就把宋闵公打得死翘翘了。
杀死国君之后,怒气丝毫未消,回到国都城门那儿,碰见大夫仇牧,赤手空拳就把他打死。气还未消,在东宫的西面碰见了太宰(宋国的总理)华父督,就是杀孔父嘉夺其妻的那位,也把他干掉。这才消了气,然后立公子游为国君。
宋国顿时大乱,各位公子有的逃到亳邑,有的逃亡到宋国的附庸萧国(今安徽萧县西北)。
南宫长万的儿子南宫牛带兵包围了亳邑。萧国的国君和宋国诸位公子向曹国求助,曹国就出兵攻打南宫长万。虽然曹国只是个比郑鲁弱小的三等国家,但由于宋国人都不支持南宫长万,南宫长万顶不住,逃到了陈国,在宋国的要求下,陈国人把他杀了。
曹国人和宋国诸公子杀了公子游,立宋闵公的弟弟公子御说为君,是为宋桓公。
宋国之乱,齐桓公没有出力,因为他那时正在征伐东南诸侯。当时东南的诸侯如莱、徐夷、吴、越等,当时都是很弱小的国家,齐桓公想拿它们练练手,刚好其中颇有一些诸侯在搞淫乱,就以这个为借口打了过去,结果“一战而服三十一国”(《国语》)。
东南三十一小国被打服,宋国的乱子也平定了,齐桓公就来召集诸侯们会盟,借口是为了稳定宋国政局。
在此之前诸侯之间的盟会,都是两个或若干个诸侯国共同结盟,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主导者。这次盟会,齐桓公却当了主导者——而本来这个角色应该由周天子来担当的,以诸侯而主盟会,这是周王朝开创以来的破天荒第一次,也是齐桓公称霸的一次预演。
这次盟会只有宋、陈、蔡、邾四国应召而来,鲁国没来,鲁国的附庸遂国,因为宗主国没去参加,它也就不参加。
齐桓公觉得齐国的国力已今非昔比,是摆平鲁国的时候了,摆平了鲁国这个大国,霸业就一马平川了!因此,盟会一结束,就先拿鲁的附庸遂国开刀,齐国军队把它给灭了。
作为附庸,年年要向宗主国朝贡,宗主国发动战争时,还要派军队协同作战,要尽许多义务,而宗主国也要在附庸遇到麻烦时出手相助。但是鲁国却没敢出兵,眼睁睁看着遂国被齐国人攻占。
齐桓公的胆气更壮了,随即发兵伐鲁。眼看鲁国军队顶不住了,鲁庄公向齐桓公发出请求:把遂国献给齐国,鲁国不再谋求恢复遂国,然后跟齐国结盟和好,也就是从此服从齐国的领导。齐桓公答应了,于是,两国结盟。
鲁国刚摆平,宋国却翘了起来,宋桓公坐稳位子之后就不想接受齐国领导了,想另起炉灶,另搞一套,其实也想做老大。齐桓公马上带着陈、曹两国军队去讨伐,周天子也派大夫单伯带一支军队来凑热闹,这一来,宋国不得不屈服。
于是,第二年春天,齐桓公召集宋桓公、陈宣公、卫惠公以及去年复位的郑厉公会盟,所有与会诸侯都表示愿意接受齐国领导,齐桓公正式称霸!
所谓“霸”,就是“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这才是春秋战国》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