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2章 郑国乱了(1/4)
郑庄公对祭仲很宠信,任用他当郑国的卿。郑庄公父亲死得早,母亲武姜又不待见他,因此,他到了结婚年龄也没人为他张罗婚事,是祭仲为他牵线搭桥,娶了邓国国君的女儿为妻,生下了郑昭公姬忽。因为这个渊源关系,祭仲当然是全力支持郑昭公的。
几年前的公元前706年夏,北戎侵袭齐国,齐国向郑、鲁等国求援。郑国的援军最先赶去,带兵的统帅就是当时的太子姬忽。他率领郑军大败北戎,俘虏了对方的两个统帅大良、少良,斩获了戎军甲士的首级三百级,连同俘虏,都献给了齐僖公。
在姬忽娶妻之前,齐僖公就曾提议过,要把女儿文姜嫁给姬忽,但姬忽推辞了。这次姬忽帮了齐国的大忙,看他年少英雄,人才表表,齐僖公越加喜爱他,虽然此时姬忽已娶了陈侯之女为妻,还是再次提出要把女儿嫁给他,不过,这个女儿已不是文姜,文姜已于三年前嫁给了鲁桓公。
祭仲是跟姬忽一起来援齐的,他劝姬忽:“您一定要娶她!您父亲的姬妾很多,您如果没有大国的援助,将不能继承君位。您那三个弟弟都受到您父亲的宠爱,他们都有可能继承君位。”
但姬忽还是拒绝,他一开口就给我们甩出了一个成语——“齐大非偶”,这就是他拒绝的理由:齐国是个大国,我们郑国跟它不般配。
真的是这样吗?齐国是侯爵级,确实比郑国高一级,但陈国也是侯爵级,怎么又不嫌陈国大了?如果说齐国国土面积比郑国大,但此时齐国的潜力还远未得到开发,综合国力跟郑国其实不相上下,甚至郑国的风头比齐国更健!尤其是,文姜还是个绝色大美女,如果她其貌不扬,姬忽拒婚还能理解,所以,姬忽拒婚的原因看来远非门户不对等这么简单,很可能,他听到了什么风声。
因为,文姜未出嫁时就跟自己的亲哥哥(后来的齐襄公)乱伦。所谓没有不透风的墙,像姬忽和齐襄公这类诸侯之子,年轻时很可能都要到周王室开办在王都的大学里去学习几年,何况姬忽还在王都做过几年人质,王都是天下第一繁华大城,五湖四海的人都有,消息灵通,姬忽在那里听到一些关于齐襄公兄妹的风言风语的可能性很大。虽然这次齐僖公要嫁给他的女儿不是文姜,但她也是跟齐襄公一起生活在齐国的宫中的,谁知道她跟有乱伦前科的哥哥是不是也有一腿?
而鲁桓公娶了文姜之后,后来的结局非常惨。鲁桓公娶文姜时是二十二岁,即位已三年,文姜嫁过去的第三年就喜得贵子,因为这孩子出生的月份和日期跟鲁桓公的相同,就起名叫同,姬同,就是后来的鲁庄公。
出嫁到鲁国的第十五年的春天,文姜再也忍受不住对哥哥的苦苦思念,可是,按照周王朝的礼制,诸侯国君的夫人,如果其父母还健在,她可以回娘家看望父母,称为“归宁”。如果父母都不在了,她就不能回娘家了,只能派一位大夫代替她去看望问候她的兄弟。(先王之制曰:“国君夫人,父母在,则归宁。没,则使大夫宁于兄弟。”)
文姜不能独自回齐国,就极力撺掇鲁桓公去齐国访问。国君出访,按礼制是不能带老婆的,但鲁桓公显然极宠爱文姜,经不住她软磨硬泡。于是,作为一个最讲究礼制的国家的国君,竟然不顾礼制,带着她一起去了齐国。结果,一回到齐国,文姜就迫不及待地扑进了哥哥的怀抱。兄妹俩重拾旧欢,恋奸情热,如胶似漆,激情澎湃之下,就顾不得太多了,因而被鲁桓公察觉。
鲁桓公反应很激烈,把文姜大骂了一通。文姜怕回到鲁国后他要跟她算账,慌忙告诉了哥哥齐襄公。
齐襄公一看这丑事要闹开,顿生恶念,决定一不做二不休把鲁桓公做掉。他宴请鲁桓公,拚命地向他劝酒。鲁桓公心里有不痛快事,正要借酒浇愁,两相凑合之下,就喝了个烂醉如泥。
齐襄公就命大力士公子彭生将鲁桓公抱上他的马车,然后再由公子彭生驾车,把鲁桓公送往鲁桓公所下榻的专门用来接待国宾的馆舍。车到半路,在前面驾车的公子彭生钻进了后面的车厢,片刻之后他从车厢出来时,车厢内的鲁桓公已没有生命体征,身上肋骨根根折断。
国君不明不白死在了齐国,鲁国人当然不能不闻不问,但是事涉齐国国君,弄得不好就要两国开战。好在鲁国人也不愿意为了一个已死的国君发动战争,他们只要有一个交待,面子上过得去就算了。因此,对齐襄公说:“寡君畏惧齐君的威严,不敢安居在家,而前来齐国修友好之礼。礼仪完成而未能回国,我们没有地方可以追究国君死亡的罪责,请求得到彭生,用他在诸侯中清除丑闻。”
齐襄公毕竟干了丑事,心是虚的,看鲁国已让步到这样,也就满足了鲁国的要求,把公子彭生杀掉,算是向鲁国陪了罪。鲁国人有了面子,就立姬同为君。而文姜则留在了齐国,跟哥哥做起了长久的野夫妻,很多年以后才回鲁国,而且回鲁国后仍时不时地跑回齐国跟哥哥欢聚,直到齐襄公被弑,这段兄妹畸情才被迫终止。
有人说,郑昭公姬忽有远见,如果他娶了文姜,那么鲁桓公的祸事就一定落在他头上了。其实未必。鲁桓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这才是春秋战国》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