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5章 第十五章(1/2)
李继堂家在高崖坪村最东头的坪沿边,他和大哥家也就是李向伟家紧隔着果园,他大哥家再过去就是张才喜家。
李继堂兄弟两人,他大哥也就是李向伟的父亲,比李继堂大八岁,前几年已经去世。然而,他大哥在世时,和弟弟李继堂闹了大半辈子矛盾,即便到大哥临过世时,兄弟两仍是老死不相往来,这还得从很早的时候说起。
解放前,李继堂父亲和一帆太爷是高崖坪的两大富农。一帆太爷因为染上大烟瘾,加上那几年闹饥荒,家道逐渐没落,后来更是一穷二白。而李继堂父亲则不同,因他提前藏了几窖粮食,即便再闹饥荒,他也安然度过了。当然他多年集藏的“白元”也没有“出世”,直到解放后。
李继堂负伤复员后,就回乡务农并担任高崖坪村主任、支书多年。虽然他因识字不多,但他秉承了军人的品质,包括他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和慷慨大方的处世方式,常为人称道。然而,这和他父亲的为人处事恰恰相反,因而深受他父亲的忌惮。
典型的例子是张才喜母亲因病早逝,父亲又得了偏瘫,无钱治疗。当时张才喜姐弟还小,李继堂就多次偷偷看望张才喜父亲,将自己的复员费几乎全给了张才喜父亲看病,还时常将自家的洋芋等偷偷拿给了张才喜家。
后来,张才喜父亲没过几年也就去世了。张才喜父亲去世后,李继堂招呼全村村民,料理了张才喜父亲的丧事。这是因为张才喜家是外来户,很早的时候,张才喜爷爷从渭河上游的首阳县来到了高崖坪,起初给一帆太爷做长工,后来就定居在了高崖坪。张才喜父亲去世后,张才喜姐姐不久也就出嫁了。多少年来,正是张才喜姐夫和李继堂的资助下,张才喜才长大成人并念了小学。当然,受到李继堂资助帮忙的,远不止张才喜家......
然而,这些事情都被李继堂父亲所知晓,他勃然大怒,说李继堂“不记仇,败家子”,因而父子二人关系很僵,也闹了很长时间的矛盾。他父亲说李继堂“不记仇”的原因是张李两家是世仇,他和张才喜爷爷因为庄院占地的问题,闹了一辈子矛盾,因而李继堂救助张才喜家,被老爷子认为是“不记仇”。
李继堂担任村支书以来,受到父亲更大的反对。他父亲认为:“自己的二儿子是党员,应该属于公家的人,根本不懂得‘节约’,二儿子这样下去极有可能会将他祖上几辈人积攒的‘白元’会‘挥霍一空’或随时交公,这样李家几辈人将功亏一篑!”因而老人家一直忧心忡忡。
恰好此时,李继堂大哥见缝插针,他跑到二老面前大献谄媚,不仅对父亲以前的“担心”非常“赞同”,还说弟弟李继堂只生了两个女娃,属于“无后”之人,迟早是靠不住的;说弟弟天天操心公家的事情,从不管老人的死活等等......这些话更增加了老人极大的“担心”。因此,李继堂大哥还是非常希望二老搬到自己家里,跟自己一起过。经过李继堂大哥长时间、多次的“提醒”和“游说”,两位老人终于开始动摇了。
后来,李继堂因琐事和父亲吵了几次架,每次,父亲都威胁李继堂说:“实在不行我们就去老大家”。尤其最后一次因为琐事吵得很凶,他父亲大发雷霆,指着李继堂大骂道:“把你入了个党,当了几年兵就能得!你可知道,文革那时,为了保住家产,我被那些人打的死去活来,最后还是没有交代。咱的‘家产’,就是我用命换来的!可你呢?把自己能的不行,我看你就是个‘败家子’、‘不孝之子’,世上就你把公家的事情看得太真!”
李继堂无奈的说道:“看你们吧,如果二老实在嫌我不孝,那就随你们的便!反正你们开口闭口都是我哥好!”李继堂大哥听到响动后赶紧过来“劝架”,经过一段时间的商议,二老终于搬到了老大家去了。
李继堂家和哥哥家隔着大约两亩左右的一个小果园,原来这个小果园属于李继堂,果园里面除了几颗大果树外,还有李继堂家的洋芋窖、猪圈等。二老搬到老大家后,一并将这块果园划给了老大,并要求李继堂尽快将猪圈等搬离。
李继堂大哥将二老接到自家后,对二老也还算孝敬,但他逢人就说是因为弟弟李继堂对老人如何如何的不好,他才将二老接到自家孝敬的。李继堂听到大哥的这些言论后,他怒火中烧,多次找老大理论。然而,老人终究是在老大家,至少目前他大哥家人对二老还算可以,所以他有口难辩,只能背负“不孝之子”之罪名。至此,兄弟二人结下了仇怨,后来,两人连言语也不搭了。
包产到户开始后,和其他地方一样,高崖坪人在李继堂的带领下,开始热火朝天、兴致勃勃的划分土地。李继堂大哥本以为李继堂会看在父母的面子上,给自己划些离村近的、路边或者平整的好地,结果李继堂一视同仁,更招致了他大哥的极度不满。
几年后,父亲终于给李继堂大哥“交待”了几辈人积攒的“白元”所在地,原来白元正是在兄弟两家中间的果园里,其中一部分在果园猪圈里两米多深的地下面,一部分在洋芋窖里一米深的地下面。从此,李继堂大哥富得一发不可收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梦回高崖坪》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