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3章 第十三章(1/2)
为节省路费,干些勤工俭学的工作,这个寒假,一帆决定不回家过年。他和学院勤工俭学处联系,找到了一份看实验楼的工作。放假后,他立即搬到实验楼的值班室里开始值班。
一个人的生活倒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现在他很享受这样的生活。白天,他常去的地方是新华书店和河边的五皇殿批发市场。在新华书店,他可以尽情的翻阅各类书籍;在五皇殿市场,他可以从各式各类的年货、匆忙赶集的人们身上感受到过年的气氛……
晚上,吃完饭后,他到偌大的校园里散散步,然后回到值班室,躺在床上,看看电视或听听秦腔......这一切,使他十分惬意和放松。现在,他已经痴迷秦腔了,他已是秦腔名家马友仙、薛志秀的忠实粉丝了,也能区分出秦腔的慢板、二六板、二导板、垫板等板式了。在不知不觉中,他发现,一切又都是那么美好……
除夕那天,学校组织寒假未回的学生集体会餐。晚上,一帆和同学登到六楼楼顶观看烟花……五彩缤纷的礼花竞相绽放,洒向天际,点燃节日的气氛……
初一,一帆到街上闲逛,不过还是感觉到这里的过年气氛远不如高崖坪,这很大可能是因为气候的原因吧。在一帆的印象里,但凡过年,应该是白雪皑皑,冰天雪地,空旷的原野和静谧的村子里不断响起“噼噼啪啪”的爆竹声……天气虽然寒冷,却挡不住新年的喜气:屋檐下的红灯笼,家家户户的红春联……尤其是秧歌起来的时候,“隆隆”的鼓声和清脆的钵声响彻原野,人们比肩接踵,一个个面带微笑,一派喜庆祥和的景象。但在这里,和高崖坪在冰天雪地的过年相比,简直两个世界。这样的反差,使得他不由得开始思念家乡……
正月初六,一本地同学大清早过来叫一帆去他家吃饭,一帆跟着去了。同学家离学校有三十公里左右。一路上,满山遍野的草木已经生机勃勃了。到了同学的家,一帆惊呆了,同学家屋子后面的桃树上已经挂满了粉红色的小花朵,屋子后面的菜地中绿油油一片……一派姹紫嫣红、春意盎然的景象。而现在,高崖坪还是严寒的冬日、料峭的寒风.......
同学母亲要做饭,她直接到村里的鱼塘里打了几条鱼,在屋子后面的地里割了几样青菜,没过多时,丰盛的饭菜已经做好了。同学父亲给大家分别倒了一小杯酒,大家围桌而坐,时而吃饭,时而碰杯,甚是自然,不像渭州和高崖坪,但凡喝酒,非要划拳分出个胜负,不醉不罢休。一帆羡慕这里的富庶,也感受到这里另类的过年方式。由于要看实验室,晚上他就回到了学校。
正月初八,一帆应约到高老师家吃饭。吃完饭后,高老师对一帆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老师要求一帆即便在寒假期间也不能松懈练习。于是,正月初十开始,高老师陪着一帆又投入到了基本功的练习中,重点仍然是马步、弓步和基本拳法、腿法的练习。一天下来,一帆全身酸痛,如同散了架似的,连逛街都有点吃力了,不过从内心深处,他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充实和幸福。
……
过完年后,开学时间到了,一切都又回归到正常。不过他和寝室同学们的关系依然是不冷不热。只要有时间,他就去找成坤去了,或者去找高老师了。
现在,似乎只有高老师,才能给他带来无穷的自信和力量。他骨子里喜欢那种沧桑、威严、大气、自信的男人,就像高老师和二舅那样。
和以前一样,他仍然坚持勤工俭学。继上学期他兼职学校舞厅的清扫工作后,现在他又得到了一份清理卫生间的工作,这两份“工作”极大的缓解了的他经济压力。最近,他和成坤购了些报纸杂志,去附近的师专等院校推销,但收效甚微。除了正常的学习外,他仍然坚持在闲暇时间读小说。这段时间,他已经读完了《三国演义》。
在《三国演义》中,他最感兴趣的就是诸葛亮“六出祁山”的部分,因为那些地名他特别熟悉。诸葛亮北伐的大致中心就是渭州及附近一带,而且他太爷的老家就是蜀汉大将姜维的故里冀县。当然,这里也正是成坤的老家。一帆尽量的把自己和小说里的人物地名形成某种联系,也许是在自卑而遥远的江南给自己努力的寻找着一个心理慰藉吧。
诚然,历史上一直存在着“成王败寇”这一看似约定俗成的定律,但从《三国演义》可以看出这倒也未必。诸葛亮和司马懿几经交手,尽管蜀汉大军长途跋涉,缺少粮草等占尽了各种不利因素,也不管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无论如何,北伐最终失败。
然而,北伐的失败并没有掩盖诸葛亮光彩夺目的人格魅力和经天纬地之才的光辉形象。相反,司马懿也并未因为成功而受后人的推崇。同样,关羽败走麦城也没有因此而掩盖其忠勇刚正的崇高品质。当然,蜀汉政权的失败不能也不应该完全归罪到姜维身上,面对魏国大军压境,姜维巧妙绕过诸葛绪,据守天堑剑阁道,将钟会阻挡在剑阁之下,使得钟会十几万人马不能前进......
因此,仁爱的情怀,忠贞的品质,高尚的人格,或许正是《三国演义》的魅力之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梦回高崖坪》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