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1章 甘州城(1/3)
早晨孟青桑吃了一个油炸的萝卜鸡蛋饼,又喝了半碗白粥,这油炸萝卜鸡蛋饼是她最近才想到的,西北每当入秋,能吃的蔬菜就少了,唯一只有白萝卜的产量还是贼高的,所以每家几乎都会种白萝卜。但是他们对于白萝卜如何做的好吃是没有法子,只知道和羊肉汤一起炖着,这种吃法在冬日里围着火炉吃还是很有味道的。但是大早上的也不好吃羊肉汤。
而后孟青桑灵光一想,想到了各种小吃,这白萝卜和面糊糊在一起,不就成了萝卜饼?里面再加个鸡蛋,有条件的还可以加些肉,放在油锅里炸出来后,饼的外皮金黄酥脆,内里鲜香可口,这种小吃,好像在后世的浙江某地区被叫做灯盏糕?
总之这个小吃被孟青桑做出来后,就被当做早餐食用了。西北地区的人能吃油的量不多,所以早上吃个油炸的东西,更加有能量的补充。下人们觉得二公子心太好,还给他们这些人吃含油量这么高的食物,实际上,这一大锅油倒出来,总不能浪费了,干脆孟家上下早上都吃油炸萝卜饼吧,只是有些贡献比较大的,里面可以加个鸡蛋,这让其他下人看着羡慕,却不会记恨,人家能力强,也是应得的。
吃过饭后,孟青桑简单地在院子内走动,消食。等到时间差不多了,带着玉兰和丁香去孟家田地里。
今天是孟家田地里玉米丰收的日子。这是秋玉米,大约就是在8-11月成熟。一个个粗大的杆子在田地间高高挺立,农人们虽然没见过这种食物,但看它们长得如此茂盛,一个个脸上带着笑意。
其实这几天也是月朗镇红薯成熟的日子,但孟青桑懒得来回奔波,就将那边的田地让祖父来进行监督收割。如今随着孟家所圈的田地越发的多,在元宝镇已经大大出名,村里人提到孟家,就说他们是很是富裕,是个地主老爷,私下议论频繁。
但孟家家丁下人多,这些人并不敢明面上多嘴,只是猜测,也许元宝镇的孟家和月朗镇的孟家有什么亲戚关系,在两个镇上两家互相帮助。
来到田地里,这时许多元宝镇的地,已经干干净净了,这都是村里其他的村民们他们种的麦子成熟了,便找好时机都收割了,这便显得孟家土地上的玉米杆子十分显眼了。
孟青桑没多言,吩咐下人们收割玉米,胳膊粗的玉米从杆子上被一一掰下来,剩下的杆子也没有浪费在田地里,而是一起抬回了柴房。如今虽然已经有了煤炭的踪影,但是煤炭要优先用来冶炼铁器,孟青桑还舍不得用煤炭烧煤取暖,所以家中的火炕到了冬日还得靠烧柴火供暖。
孟家的下人如今已经突破了200,每日对于柴火的用量是很大的,这些玉米杆子老了之后,就可以当做柴烧了。
孟青桑从收割下来的玉米中选了几袋子颗粒饱满的作为种子,来年可以继续种。说到播种这里的人居然是直接往土地播撒种子的,这样一开始是方便许多,但是随着很多种子在土地不发芽,他们不仅浪费种子,后期还需要花很多的时间进行补种的。
孟家因为一开始就是种植土豆红薯这种块茎种子,有孟青桑全程指导,虽然农人们不太理解,但也不会提出自己的问题,而是一一照做。这导致孟青桑很后来才知道他们的播种方式不恰当。直到这批玉米要种植的时候,如果不是孟青桑及时发现,阻止他们粗暴的种植方式,恐怕产量没有那么高。
“亩产800斤!”玉米的亩产虽然没有之前的土豆高,但是这比起小麦来说有2-3倍的亩产量,还是让农人们十分兴奋。
其实西北也能种植水稻。但西北大部分地区都是干旱少雨、戈壁荒漠,很少有土地能恰好事宜水稻种植。就算有,当地的老百姓也舍不得用这么好的地种水稻,他们吃惯了小麦,南米北面不是简单说说的。
要说西北种植水稻最多的城市,那还是甘州城,那边为北水云乡,每到深秋就是一片黄色,稻穗连接着山边,仿佛能嗅到稻谷的香气。孟青桑上一世是个南方人,习惯了吃米饭,这一年来她在西北吃米饭的概率屈指可数,偶尔吃一吃还是从玉门城买来的江南精米,一点稻谷香也没有。
今年三大作物的大丰收让她不由的想改变想法:要不然明年种几亩水稻试一试?反正现在水车也研究出来了,水稻喜水的环境已经可以创造了。
还在幻想明年开垦多少地种植水稻的孟青桑,没有想到,刚刚在脑海里一掠而过的甘州城,正迎来一大批流民。
甘州城坐落在西北玉门城与京城的中段,是京城去往西北途中,最近的一条通道的必走之路。因为地处城市交界,这边来自各方的商人数不胜数。
这几日,甘州城县主苦恼的头发都快掉光了,天天问下属:“怎么样?京城那边怎么说?”
下属一如既往的回答:“没有说什么,只让我们把这批流民处理好,别让他们再往京城走就行了。”
“唉!”薛应大叹一口气,想不到皇上能作出这样糊涂的决定。
前几日,大批流民来到京城时,京城也是施了几次薄粥,而后这些流民被告知:“他们是肯定的无法进入京城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流放后我在西北自立了》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