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章 楔子(1/1)
自古以来华夏文明始终屹立于世界之巅,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而又不间断的历史,可以说在整个人类社会中,是一种绝无仅有的存在,虽然说近年来一些宵小之辈刻意对我华夏文明进行掠夺,但事实毕竟就是事实,至于争辩,所谓,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山海经》出自先秦,具体作者不详,是一本富于神话传说最古老的书籍,至少起止如今无书能出其右,其中妖怪精灵也由此出现,而且根深蒂固的流传于民间,即使在杜绝封建迷信的今天,也被人们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津津乐道,甚至每个人不管是亲身经历,抑或是编纂杜撰,再或者是道听途说,大多都能拿出一两段来侃侃而谈,以博人眼球。
如果说最早描述妖怪精灵的书籍是《山海经》,那么它绝对不是寂寞的,在它之后,诸如《搜神记》、《淮南子》、《夷坚志》、《太平广记》等等的相类似的书籍的出现,更加丰富、丰满了妖精的形象,也奠定了妖精的故事在坊间流传的基础。
妖精发展史到了清代,相关的书籍更加犹如井喷般的层出不穷,例如,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袁枚的《子不语》;李庆辰的《醉茶志怪》以及我们最熟悉,也是时至今日最具代表性的,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
至于妖精是否真的存在呢?这个话题的争论也是分门别类,说有的,找不到依据,说没有的,也提供不了证据,实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有的,你便信你的有就是了,说没有的,也不必在乎与说有的去争论,说的好听些叫做信仰不同,说的不好听些叫做道不同不相为谋。
关于妖精这个话题,我曾经请教过一位道长(在这里就不便透露道长的姓名与住址),道长曾言,人思变则修,物思变则灵。庄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所以我们不能唯心的讲,除了人类其他的动物或者植物便不会思考。既然人类之中会出现天才,那么动物或者植物,再或者是其他事物呢?恐怕谁给予否定的答案,想必也是不合适的。
那么问题来了,假设动物或者植物,以及其他事物存在佼佼者呢?他们又将会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
我自小便生活在农村,曾经亲身经历过几件离奇的事情,因此才对此深信不疑。抱着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态度,所以经常不能与外人道,但对于《妖精传》的创作灵感却是真真实实的来自于那段难忘的时光。
而另外一个原因,其实就是为了延伸上述的这些问题,我们不妨多设身处地的接近接近自然,在自然中体悟一下,感受与喧嚣截然相反的那种宁静,也许会有不一样的一颗种子,在你心底生根发芽。
再有,说起来有些夸大,不管我的文笔够不够好,也不管思维结构是不是合乎读者的标准,作为土生土长的,纯正的华夏儿女,就是想把妖精的故事传承传递下去。同时我也希望前行路上,我的存在,不会是唯一。
茫茫人海中谁到底是人?谁又到底是妖?其实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和你相处的人抱有什么样的心态,帮你的不一定是人,害你的也未必是妖。大家不要盲目的把妖当做是一个贬义词,否则,也许你身边的朋友就会不高兴。不信的话你现在可以看看你家对过屋顶的那只猫。
不想错过《妖精传奇》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