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52章 三月里来访农家(1/2)
第52章 三月里来访农家
原本打算春节期间到所联系的农户家里走一走。农闲,热闹,大家也多半在家。因为走不开,没能遂愿。元宵一过,不觉已是三月。也好,江南春早,此时节到农村去,既可听听农户们的新年打算,也能感受春天的气息。
到了红河村,正要打电话给联系户富训,单位驻点干部说刚刚看见他,应该在家,于是直奔他家。富训与我年纪相仿,人很热情、朴实、厚道,去年初次见面便一见如故。尽管见面不太频繁,偶尔也通通电话。他正站在家门口与人聊着什么,看见我,走上前来招呼。我拍拍他的西装,冲他笑笑:“闪闪发光啊!”
进了他家,倒上一杯茶,正要坐定。他忽然上楼,约莫五分钟光景,端来一只九龙盘,叫我尝点小吃。春节已过,照儿时故乡的规矩,九龙盘已完成了新年的使命,要束之高阁了。富训热情,又把它请出来。接着提起酒瓶,说是自家泡的杨梅酒,尝一尝。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机关干部喝酒的似乎少了许多,况且我本不善饮、一饮脸红,想要推辞。转念想起一位老同事的话,“群众工作到不到家,就看三条:是不是进得了门、说得上话、喝得到酒”,既然这样,还是喝了吧。不喝见外,徒留疙瘩,索性恭敬不如从命。嫌杯子大,富训说不倒满,于是演绎起“莫笑农家腊酒浑”的诗境。富训说他爱人去菜地摘菜了,看来下一步将要演绎“丰年留客足鸡豚”。我赶紧致谢,说单位里有点事儿,饭就不吃了,下次再来。富训笑笑:“周末带老婆孩子一起来啊。”
人勤春来早,不少农户外出打工或忙农活去了,许多人家都是“铁将军”把门。这次没见上面的,只好改日了,或者电话里问候一声。这么一来,便与富训多聊了一阵,问了村里基本状况和他家里的一些情况。整体上说,这个村组的农户生活条件比较好,从住房就看得出来。整洁清爽,房屋外观设计有一定的品位,用富训的话说是“看得上眼”。村里也很和谐,民风淳朴,大家勤劳致富,各忙各的活儿。富训介绍,村里的杨梅产量好,有的一棵树收入能达两千元左右,赣州城区的杨梅基本上都产自这里。在孩子教育方面,由于农户住得比较分散,这里有一个教学点,仅小学一、二年级两个班。去年我到学校看过了,条件简陋。从长远看,随着交通的改善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后还是要尽可能整合资源、规模办学。现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家庭,孩子也已不在当地上学,富训的孩子就随母亲到赣州城郊学校念书了。
赣江水拍岸,储山风轻吹,田畴菜花开。很喜欢红河村的布局,这里地居赣江之滨,有山有水,有溪有田。坐在富训家的厅堂里,对面即是宛若眉黛的青山。春天到了,山泛绿了,目睹山乡变化,不禁想起温家宝同志答记者问时化用的一句诗,也做个化用:“莫道去年春意尽,今年春色倍还人。”在“中国梦”的引领下,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战略的推动下,赣南大地必将日新月异,老百姓的生活必将一天更比一天好!
我跟富训谈及2012年中央出台的《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谈及国家的特殊帮扶和赣州的发展前景。歌曲里唱“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有国家鼎力支持,有赣南老表艰苦奋斗,赣州未来的发展定然大大加快。富训说,赣州发展好了,红河村也一定会有大发展。那是当然的,大河满了,小河焉能不满?
2012年是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战略实施的第一年,赣州把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作为开局大事,全市改造10.6万户。红河村的土坯房改造同样有声有色,在集中规划点,20余栋楼房已经拔地而起,正在完善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施工人员告诉我,如果进展顺利,20天左右大概可以完成。考虑到农户的情况,采取了先建后拆的模式,房子统一建好后,土坯房改造对象拆去自家的旧房,即可以换购新房。其中,4户五保户的房子装修快到位了,届时可以直接搬入居住。
正在村子里走着,一位同事与他的联系对象相谈甚欢,似乎是在谈论“向谁学习”的问题。村民说同事读书多,要同事多指点,同事则谦虚地说书本知识有限,“纸上得来终觉浅”,还是现实生活里学问大。听着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我不禁心生感触:赣州市组织机关干部到基层“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两年多来,不仅干群关系进一步好转,社会更加和谐,而且干部的精神面貌、能力素质也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古人说“知屋漏者在宇下”,这话再形象不过。实践出真知,群众中有大智慧,长久地坐在办公室,接不到“地气”,必定对社会冷暖感觉迟钝,甚至做出错误判断。这是很危险的,正如一位村民聊起铺张浪费时说,“决策错误是最大的浪费”。我曾经有一个说法,叫作“决策中的20度温差”。说的是,如果我们整天待在空调房里,就会误以为时时处处都是20度,而实际上,在江南,最高温度近40度,最低气温则在0度左右。这么一来,在温室里生活的人,与现实生活则会有近20度的温差,如果以此感受做决策,难免不出偏差。所谓“高楼闲听萧萧竹,不识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江南之南》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