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70章 年,中央军委重建第19军,军部为何定点于甘肃张掖(1/2)
1969年,中央军委重建第19军,军部为何定点于甘肃张掖?
教育大家罗家伦在《五云楼远眺》一诗中,以动人心扉的口吻写出了张掖的美:“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如先贤所言,张掖确实是一块美不胜收的地方。在军事发烧友心目中,张掖也是老牌兵家必争之地,见证了一代名将霍去病的丰功伟绩。千年悠悠至1969年,中央军委重建第19军,军部正定点于张掖。第19军军部为何定点于张掖?张掖又是个怎么样的兵家必争之地?这还要从第19军的军史沿革说开去。第19军颇具几分传奇色彩,番号经历了“启用——撤编——再启用——再撤编”的曲折历程。1949年5月,中央军委以原陕南军区所辖第12旅、第17师为基干组建第19军,刘金轩、汪锋分任该军军政主官,下辖第55、57师。第19军前身各部缺乏红军基础,可长期奋战在条件艰苦的茫茫西北,经历了不少硬仗恶战,牵制了敌大量兵力,极大的支援了友邻部队。1952年7月,第19军撤编,第55师改由西北军区直属、第57师改编为石油工程第1师。第55师可不简单,后来参加了对印反击战,说出“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射击”的英雄模范庞国兴正是出自该师。1969年10月,中央军委重建第19军,第军部定点于甘肃张掖,属兰州军区建制。第19军番号的重新启用也并非孤例,第11、29、17、43军番号的重新启用,都是属于这一情况。其中,第11、43军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表现尤为出色,此为题外话,笔者不再一一详细介绍之。
第19军组建之初的编制序列及后续纳编、调出情况,如下所示:
军部及军直分队;
第55师(老19军嫡亲血脉);
第56师(前身系武汉军区第49师,于1976年3月调入);
第57师(原兰州军区守备师,后改称兰州军区守备第1师,并于1982年11月正式改称第57师);
坦克第12师(1979年5月,改由兰州军区直属,后转隶第21集团军)。
依笔者来看,第19军军部定点于甘肃张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苏联陈兵百万,我“三北”方向成了“前线”;
在革命战争时期,苏联为我国的民族独立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建国后,苏联又在抗美援朝和“一五”计划上给予了大量帮助,为我国后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双方在多个问题上分歧很大,中苏蜜月期宣告结束。特别是苏联试图在我国建立所谓“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严重侵犯了我国的主权,中苏关系也就出现了裂痕。
昔日的老大哥变成了北方劲敌,在中苏(蒙)边境陈兵百万,如此强悍的钢铁洪流对我“三北”方向的威胁日益剧增。1969年3月,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之后,随着中苏关系降至冰点,“三北”方向一时间战云密布成了“前线”。中央军委对全军进行了一次规模浩大的扩编、转隶、移防、调整,旨在充实“三北”方向战斗力。根据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北京、沈阳、兰州、新疆军区的战斗力得以增强。第19军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重建的,为兰州军区再添一支西北劲旅。中央军委除了在兰州军区组建一支野战军之外,后又于1970年5月将广州军区第47军调至陕西潼关。经过一系列调整,兰州军区实力大增。无独有偶,全军战略预备队武汉军区在同一历史时期,也纳编了第43、54军,此二军军部分别定点于河南洛阳、新乡,与开封驻军第1军互成掎角之势。
二、张掖扼守河西走廊中段,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上,河西走廊是中原和西域的结合部,南北方向都能抵御敌人入侵,成了一块兵家必争之地。正因为河西走廊特殊的地缘战略意义,也享有“东亚陆上马六甲海峡”的美誉。清朝地理学家顾祖禹在皇皇巨着《读史方舆纪要》中指出:“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老祖宗的智慧确实是鞭辟入里,河西走廊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原王朝的命运。结合顾祖禹的评价和上图,我们能够直观感受到河西走廊的重要性。远的不讲,仅以抗日战争为例,河西走廊之张掖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张掖位属甘肃省西北部,扼守河西走廊中段,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因而,张掖既维护了西北抗日动脉的畅通,也是全国抗战空中战场的辅助屏障,还为前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援,更是西北抗战的军事战略后背。
三、兰西铁路过境张掖,令此地交通优势进一步加强;稍有地理常识的人都知道,但凡是地理位置能说出个一二三的地方,必然是铁路的理想节点城市,张掖也不例外。在原因二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张掖地理位置的独特魅力,这就为发展铁路事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张掖铁路发展史上,兰新铁路有着重大意义。兰新铁路沿着河西走廊,一路向西直达新疆,如下图所示:兰新铁路始建于1952年10月,一代人的热血青春都奉献给了铁路施工工地,他们克服了戈壁、高山、荒漠等复杂地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军史周期》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