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1章 宝贵的财富(2/3)
陪着他东奔西走,对情况了如指掌,当即脱口回答道。
到了现在,她和窦卫国都知道了郭逸铭的打算,也对他先见之明敬佩不已。
郭逸铭确实把所有的指标都让了出去,在这个指标对应工作岗位的时代,谁都想不到他如何解决实验室人员的缺口。
毕竟没有指标,就没有国家的承诺,没有公房分配、没有公费医疗、没有各种福利。
他们猜测郭逸铭大概会把正式指标让给这些关系户,然后去招一些临时工。可没有正式指标,真正有能力的人,也不可能屈尊来中美电子研究所。一边是国家的铁饭碗,一边是不确定的未来,谁也不知道未来铁饭碗都会被打破,但在这个时代,敢用青春赌明天的总归是少数。就是在未来个体户赚大钱的时候,许多人嘴里羡慕着他们的收入,但还是留在国企里不敢轻易辞职。
但他们都没想到,郭逸铭把主意打到了那些退休研究人员身上。
八十年代是一个剧烈变化的时代。
国家对外开放,一些以前严厉控制的领域开始慢慢放松,人们在面对不同思潮冲击时,思想陷入混乱。大批知青返城,找不到工作,整天呼朋引伴,游荡在街头。年轻人的热血冲动,对于前途的迷茫,打架斗殴成为常事。社会治安也急剧恶化,恶性事故频发。
为了让这些待业青年有事可做,国家绞尽脑汁。各个单位都实行了一对一的顶替制度,一个老职工退休,可以由其一个子女顶替工作岗位。
有些多子女的家庭,为了争夺一个顶替指标,抢得头破血流,兄弟姊妹反目成仇。
为了让子女顶替自己的岗位,很多双职工家庭都夫妻双双提前退休,为儿女腾出空位来。一时间,大批经验丰富的老职工、老技术人员,甚至是老科学家黯然离开他们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工作岗位。
有着这样一个庞大的人才群体,郭逸铭又哪里担心找不到人?
这些被迫退休的研究、技术人员、老工人,没有后顾之忧,要求不高,也不强求什么正式工指标,只要有一个能让他们发挥余热的地方,多赚几个钱补贴家用,他们就如愿以偿。他们工作了几十年,实践经验丰富,不需要岗前培训,来了就能用。老同志听话明事理,远比什么都不懂还好高骛远的年轻人好用。
舒雨菲的这份名单,就有数十个这样的退休科研工作者。
这些人大多是从材料应用所董老他们那里获得的。董老他们搞了一辈子科研工作,认识的行业内专家教授多如牛毛。同在一个领域,相互联系也频繁。通过他们介绍,郭逸铭很快就拥有了一份数十人的名单,都是这次在退休大潮中,为儿女做出了牺牲的老科学家、老技术人员。
北京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各行各业的科研工作者数不胜数,光是本市退休科研工作者的名单,就不下数千人。
这些人部分被原单位返聘,但赋闲在家的仍有千人以上,其中四十出头、年富力强的不在少数。
车到电子研究十三所,被门卫拦了下来,舒雨菲打开车门,朝守门大爷挥挥手:“黄大爷,您好,我们是来找陈教授的。”
“噢,是你啊!”
门卫黄大爷认出了这个跑了好几趟的小姑娘,“老陈刚从老家回来,你们就来了。先填一个来客登记表,还有工作证也登上,我这就通知所里。”
电子十三所是一家军工研究单位,老人很尽责地监督郭逸铭一行填了来客登记表,连司机都不例外,然后打电话请示了研究所领导。研究所方面早就知道他们来访。事实上,陈教授的情况,就是所里告诉董老的,所里的人事干部很快就热情迎了出来。
“陈教授在磁性材料研究方面很有见地,如果不是所里实在是人员膨胀,我是说什么也不放的。他家一共三个儿子一个女儿,老大和闺女都顶替了工作,老二和老三还在家待着。前些日子,街道办给他家老二介绍了个街道火柴厂的工作,他嫌丢人没去。老两口现在天天在家唉声叹气,为两个儿子的工作操碎了心。”
十三所人事处的处长将陈教授家的情况介绍得一清二楚。
“他爱人也是在十三所工作?”
“是啊,瞿大姐是真空室的操作员,她退了以后,新来的那个小姑娘比她差远了。年轻人本事差脾气还大,领导批评还要顶嘴。说实在的,这一批老研究员退了以后,年轻人根本就顶不起来,我们的研究工作也因此受到很大影响。可所里的经费实在紧张,勉强挤出点钱返聘几个老同志,但大多数人只能回家待着。”人事处长唉声叹气。
几人来到十三所家属宿舍,郭逸铭就皱起了眉头。
太寒酸了!
家属区的房子应该是很早建成,还是非常老旧的筒子楼,一块块红砖在岁月侵袭下变得斑驳黯淡。可以看到,有些墙面联接处的水泥已经风化脱落,砖头摇摇晃晃,有几个地方还是空的!
这整一个危楼!
楼道里黑漆漆的,灯泡只剩一个灯座,搬运蜂窝煤形成的煤渣落了一楼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材料为王》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