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4章 一夜等待(1/2)
到了90年代,南方也开始比较常见煤炭了,所以很多家庭增添了煤炉灶,或者自己请泥水匠造好;或者积攒点钱,去县城买一个可移动的煤炉灶。
煤炉灶的好处就是煤球自动烧着方便用来蒸东西,不用的时候盖住不让进空气,就不会充分燃烧可以维持比较久的时间,不像灶堂那样要不断地人工添加柴火。
两种煤炉灶各有特点,自己造的煤炉灶可以放大锅,移动煤炉只能放小锅。
县城城里那边有专门的煤球厂用机器制好了蜂窝煤球,需要的家庭去代销店或者电话过去让他们送多少到家里来,然后搬好到厨房里放着就行。
黄显彩自从去县城上学以后一直都是在县督查局生活区住着,吃饭也在局内部食堂里,他也曾经帮忙搬过煤球。
但是农村的煤球就没这么方便了,需要请拖拉机师傅去到煤炭场里购买一车的煤炭,拉回家院子围墙外堆放起来,等天气比较好的一段时间里,有空闲的时候自己做蜂窝煤球。
黄显彩家里的煤球,一般都是几兄妹放寒暑假或者周末回来的时候做。
因为几兄妹跟父亲都在县城里上学和工作,家里就妈妈和奶奶在,平时种田、种菜,还有放牛、喂猪、喂鸡鸭等很多琐碎的事情,劳动力不足。
黄显彩对制煤球也很熟练,一般根据煤炭的多少,去屋后挖合适量的黄土,然后用水把两者搅拌均匀,这样黄土的粘性就能够让煤炭黏起来不会散了。
再用专门制蜂窝煤球的工具,也就是用铁板和铁条做成的。
中间是一个直径大约10厘米的圆型压板,压板上有七个孔,中间一个孔,周边六个孔,在压板的最边缘位置,各焊着一条齐臀左右的钢筋或铁条,在两铁条顶端的用一个短铁片焊接起来。
压板的周边是铁板压成的一头通的短管大约7-8厘米高,另一头是在压板7个孔同样位置焊接着10厘米左右铁条的盖板,盖板与短管焊接,形成了提板;盖板两边各焊着一条钢筋或铁条,稍微比压板的那两条要短个9-10厘米左右,它顶端连着的短铁片上有两个孔,是让压板的两条铁条穿进去固定位置的。
这样根据孔和铁条的位置,压板和提板组合在一起,就成为了制作蜂窝煤球的利器了。
现在黄显彩长的高大了,力气也有了,制作煤球就比较轻松了。
以前人还比较小的时候,就比较吃力一些,本身制煤球工具就有点重量,然后为了让煤球充分进入到短管里,是需要一定力量的。
力量不够的话,煤球立不起来容易散。
同时拌好的煤土混合物是有一定粘性的,它会跟铁板紧密粘在一起。
这时需要把制煤工具连同里面的煤球一起放在稍微平整的地面,然后在腰部位置很用力的按着压板,同时把提板往上提,提板中间7个铁条在煤球的固定位置留下7个孔,就形成了蜂窝煤球。
成型的蜂窝煤球挤出提板的短管,成一个直径约10厘米、高7-8厘米的圆柱体形状,留在地面,然后晒个三五天的,等晒干了,就搬回厨房一角摞起来堆放。
需要的时候用铁夹子夹住煤球的两个孔,往煤炉里垂直地放进去,就可以烧火了。
晚餐比较简单,就是喝粥,然后还炒了自己种的空心菜,还有今天一早奶奶从卖货郎买的豆腐干,以及每天翻炒的梅菜干。
天气热,只有奶奶和妈妈在家,她们又不想浪费电,所以客厅里的吊顶风扇不舍得开。几个人一起端着粥碗,碗里夹了一些菜,就坐在院子里吃起来。
同一个院子的堂叔家也是这样吃饭,大家一起聊聊天。
本来奶奶和妈妈要等黄康才一起吃饭的,黄显彩跟他们说了傍晚的事,说估计没那么快回来吧,给他留着就行了。
奶奶和妈妈以及堂叔公、堂叔他们也很高兴,大家在猜测和讨论上大学的事情,或者说说他们听到其他人说的一些外面大城市的见闻。
在农村没有什么娱乐,除了有些在吃饭喝酒,或者谈事之外,同时也为了省(80年代初通上电之前是为了省煤油),一般人都是睡得比较早。第二天也大都在5-6点就早早起床了,有些做完早饭吃后趁早去河里挑水到菜地去浇浇水,然后回来喂猪喂鸡后扛着锄头等农具去下地干农活了。
所以快到9点钟时候,大家也都吃完饭、冲完澡、乘完凉了,在一片蛙声和虫鸣的合奏曲中睡觉去了。
黄显彩可睡不着,高三的时候他自己恶补学习,经常都是到晚上12点甚至有时到1点钟,直到父亲黄康才起来夜尿,看他房间灯还亮着,过来敲窗叫他赶紧去睡觉才作罢的。
再加上录取的事情还没有着落,黄显彩心里着实是不踏实,有点患得患失。
可是,等到大半夜,黄康才都没有回来。
黄显彩的家是二十多年前自家盖的泥土瓦房,虽然在前几年抹了白石灰,但是低瓦度数的白炽灯,只能发出泛黄的灯光,显得还是不够亮,有点昏暗,在炎热的夏天显得更是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路人:职场商战》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