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二十八章 松江之战 7(1/2)
第七节(江阴八十一日)
江阴城。
一个中年男子背着手,在屋子里踱来踱去,愁眉不展,不时还停下下来仰天长叹口气。
“唉!”中年男子长叹一声,一屁股坐在一张椅子上,自言自语道,“八十一天了!”
中年男子缓缓闭上疲劳的双眼,思绪飞速转回到三个月前:
明弘光二年五月,弘光帝于芜湖为清兵所俘,弘光政权覆亡。随即,清廷派出使者招抚南直隶各县府。迫于清廷淫威,许多州府纳土归降。作为南直隶常州府辖下的一个小县城——江阴城也在清廷招抚文书到达后放弃抵抗。
然而,事情没有就此结束,侵略者并没有因为弱者的屈服而怜悯弱者,而是暴露出自己的狰狞面目。
清廷委任的江阴方亨上任后即按照清廷的的法令张贴布告申明剃发令。闰六月初一,有生员许用等人在孔庙伦堂聚会,一致决定:“头可断,发决不可剃。”
亦在此时,常州府传来剃发令文书。方亨命书吏将府文写成公告,张榜贴出,书吏绷着脸,抄写这份文书。然而,他的表情却越来越沉重,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字眼出现在的眼前之时,书吏终于安奈不住心中的愤慨,将手中的笔往地上一扔,骂道:“就死也罢!”
消息,很快传遍全城,百姓群情激愤。方亨见士民不从,秘密上报常州府,请求上头派兵多杀树威。不巧,这封密信被江阴义民搜获,愤怒的群众将方亨等人逮捕,推典史陈明遇为首,树“大明中兴”为旗号,自称江阴义民正式起兵。
陈明遇虽有心报国,却深感自己缺乏军事组织才能,故而将乡居的典史阎应元迎接入城,负责守城重任。阎应元入城后,立即将全城的户口加以别类,挑选青壮男子组成乡兵把守城池。
清廷常州知府闻讯,派三百兵丁前来镇压,然而却被江阴义兵歼灭于秦望山下。清军统帅豫王多铎见江阴一蕞尔小城竟敢抗命,遂派降将刘良佐前来攻打。
刘良佐率所部数万,屡战不克,于是亲自前往城下现身说法,刘良佐本是南明将领,清兵南下后降清,现身江阴城前无非是想要向阎应元展示自己投降清朝是如何如何正确,从而引诱阎应元投降,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然而,阎应元岂是贪图荣华卖国弃祖之辈,面对刘良佐的劝降,阎应元在江阴城头痛斥刘良佐,并甩出一句:“大明有降将军,无降典史!”掷地有声的话来,使得刘良佐无言可对。
见江阴城屡攻不下,多铎先派恭顺王孔有德率部前来协助刘良佐攻城,接着又派贝勒博洛和尼堪带领满洲兵携红衣大炮前来支援。清军总兵力达二十四万之众。
面对紧张局势,阎应元、陈明遇鼓励城乡义军拼死守城,多次派人前往江浙求援,然皆无果。
八十天的时间,阎应元带领江阴义军困守孤城,几乎用尽三十六计,诈降、设伏、火攻、草人借箭、装神弄鬼、声东击西、夜袭敌营、城头楚歌……无所不用其极。
无奈之下,甚至用起人体炸弹。挑选城内自愿老人,由他们出城诈降,并将炸药藏在装有银两的夹层之中。
老人,在中国古代一直是一种威望的象征,一村一地之中,有什么事悬而未决,需要解决的话,往往会挑选地方上威望较高的人群前来裁决,而老人,则是其中有威望人士的重要组成部分,年纪越老,则越受人尊敬。
所以,江阴城中,老者出降,可谓是一件大事。在清兵看来,老人都出降了,看来江阴城也支持不了几天了吧,同时也可以借着这些老人在城中的威望,去打击城内年轻人的反抗之志。
于是,清军摆出了极为盛大的仪式前来欢迎这批出降老者。可是,老人来到清军之中后,引燃火药的导火索,当场与上千名清军同归于尽……
不知不觉,阎应元靠在椅子上睡着了——他太累了!
不一会儿,一个中年男子匆匆跑进来,边跑边喊道:“阎典史、阎典史!”
阎应元被这急促的声音叫醒,睁开眼一看,此人正是陈明遇,阎应元问道:“明遇吾弟,何事如此着急?”
“鞑子又来攻城了!”陈明遇喘着气说道。
“吾弟先前往抵敌,我随后就到!”阎应元说道。
“诺!”陈明遇看了阎应元一眼,想都没想就转身离去。
看着陈明遇离去后,阎应元绷着脸转身去抓放在桌上的一把短刀,瞪着布满血丝的双眼,迅速转身就要往城楼走去。
突然,阎应元停下自己的脚步,抬头看了下门外的苍天,咬咬牙,转身走到一张桌子前,将刀放在一旁,铺开一张白纸,取出笔墨,挥毫写下一首对联: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写完后,阎应元将笔往地上一张,顺手抓起刀来快步朝门外走去……
清兵的攻势很猛,陈明遇正在忙碌地指挥着义军们应战。义军本来就是临时组织起来的队伍,战斗力与清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大明敢死将军》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