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三章:成功秘笈(1/1)
其实,不仅仅是张仪,整个人类都是靠会说话才脱离了动物般茹毛饮血的采猎生活,昂首阔步地迈入了流光溢彩的文明时代。
在我们普遍的印象里,人类之所以能从万物之中脱颖而出,是因为我们会使用工具,人类之所以能创造出地球上独一无二的文明,是因为我们拥有卓越的智慧。
但是,近年以来,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同时期的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都比我们身材魁梧,脑容量更大也更聪明,而我们却能在电光火石间,将原本旗鼓相当的尼安德特人一网打尽,成为了地球的主宰。
这靠得肯定不止是工具,也不是智慧。
毕竟,尼安德特人同样会使用工具,甚至比我们耍得更花,也同样拥有智慧,甚至比我们更胜一筹。
那么,人类到底拥有什么独特的魔力,能在自然界中如此一枝独秀呢?
其实,并非什么高深莫测的手腕,而是我们今天司空见惯的本领——说话。
没错,正是语言的诞生,掀开了我们摧枯拉朽的人间序幕。
难道语言真的拥有如此巨大的魔力,能成为人类命运的转折?
是的。
以往学界通常认为,语言作为一种沟通媒介,其作用就是能够传递信息,且能更快更准地传递信息。
但这并非语言的核心价值,语言的核心价值不是传递信息,而是交流智慧。
信息是外部世界的产物,而智慧则是源自内心的创造。
很多动物都能通过眼神接触、表情互动、声音提醒以及肢体展示传递外部世界的信息,却绝然无法分享源自内心的智慧。
譬如,猴子可以打手势告诉同伴树上有香蕉,也可以用声音提醒同伴身后有危险。
但是,假如有一只聪明的猴子不经意间制造出了一把特别好用的石斧,它除了能孤芳自赏或亲自示范给大伙观看外,却断然无法告诉同伴自己是如何产生创作灵感的。
更无法告诉同伴石斧之所以好用,是因为它的手柄足够长。手柄越长,砍起树来就越省力。
因此,同伴永远只能单纯地效仿它的工具,而全然无法了解工具背后的原理,更无法知晓此猴内心的智慧。
古之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可是,在没有语言的世界里,它们只能授之以浅显的工具,而无法授之以工具背后的原理。
所以,即使它们每天朝夕共处形影不离,但它们依然还是只能自顾自地活在一座座封闭的孤岛里,它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永远得不到任何交流和碰撞。
它们始终只有“个人的智慧”,而无法形成“群体的智慧”。
当人类驾轻就熟地掌握了语言,情形就变得截然不同了。
譬如,同样是制造工具,如果一位能工巧匠制造出了一把特别好用的石斧,他不仅能亲自示范给大伙看,还能将其背后的杠杆原理滴水不漏地阐述给大伙听。
大伙不仅能将此原理继续分享给更多的人,还能对此原理进行交流和沟通,使此原理在众人的集思广益下日臻完善。
他们甚至还能将此原理横向迁移到自己所在的领域。
制作标枪弓箭的人可以运用此理,制作扁担箩筐的人亦可运用此理。
男人狩猎的时候可以运用此理,女人采集的时候亦可运用此理。
此诚所谓“一顺百顺,一通百通”。
他们不再只是孤独地囚禁在“个人的智慧”里,而是恣意地陶醉在“群体的智慧”中。
“群体的智慧”与“个人的智慧”真可谓云泥之隔。
“群体的智慧”有一个最鲜明的优势:成员越多,规模越大,“群体的智慧”越飞扬。
这种飞扬绝不是一倍两倍的算术级飞扬,而是十倍百倍的指数级飞扬,由此涌现出的思想越恢宏,发酵出的创意越丰饶。
这便是人类无与伦比的智慧殿堂,文化、宗教、科学、技术皆渊薮于此!
一个人的智慧发明不了马车,一群人的智慧却能创造高铁。
一个人的智慧发明不了弓箭,一群人的智慧却能创造导弹。
一个人的智慧发明不了木筏,一群人的智慧却能创造航母。
语言迸发出了“群体的智慧”,而人类文明正是在群体的智慧中应运而生并蒸蒸日上。
那么,语言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呢?
或者换个问法,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会说话的呢?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有云:“一个人童年的经历把他往哪里引导,就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行走。”
俨如一朵绽放的花,它的形态色彩早已裹藏在种子中。
同样,若欲知晓人类是从何时开始变得伶牙俐齿,我们也需要回溯到其“童年”,探访人类的起源,揭开“童年”的面纱。
唯有从端点出发,方可饱览文明之花。
不想错过《人类崛起:从会说话开始?》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