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9章 拾海星(1/1)
在头妹童年的记忆里,那时候她才读小学一年级,有一次劳动课让她记忆深刻,那就是班里老师带队,带同学们去海边拾海星。
海星是什么?它是一种肉食性海洋动物,也称为星鱼。
很奇怪,听说有人用雄性海星来熬汤喝补身子,说海星中的酸性粘多糖有调节免疫功能。
海星属棘皮动物,在头妹的认知里,海星全身长着斑点,摸起来涩涩的,无肉,无一处可吃。海星,它的体形宛如一颗五角星,生长在海里,所以才有如此亲近的名字叫“海星”。
海星没手没脚,没嘴巴没眼睛,人拿着它,它不会动,不知它是死还是活的。
有文章记载,海星的自生能力非常强大,而且分身有术。如果把海星撕成几块,投入海中,每一碎块都很快重新长出失去的那部分,又可以长成几个完整的新海星来。
海星虽然不像其他动物那样有脚,但它还是会走的。头妹他们去海边拾海星,有时是跟着它们的足迹去找到它们的。
头妹读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周都有劳动课,农忙的时候学校放农忙假,每个学生都要回生产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或在家帮忙做家务。
那时头妹们的劳动课,是正正经经的劳动课,不像现在的学生,只是打扫一下教室卫生和学校的环境卫生。那时头妹的劳动课有时是,有时是修路,有时是整理学校周围环境,有时捡柴火送给五保户,印象最深刻的是去海边拾海星和海钱。
那次劳动课,是学校与某生产队联系好,全校师生去海边拾海星和海钱给生产队做肥料。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疑问,海星不是星鱼吗?不是用来吃的吗?怎么用来做肥料呢?因为当时头妹那里海边和海里的海星是标准的五角星,没手没脚没肉,没有吃的价值,所以渔民不是拾来吃,而是拾来给生产队做肥料。
那时正值早上五点是大海退潮时间,学校要求学生在六点前到校园集中出海。这么早学生是来不及在家里吃早饭的。去拾海星的前一天,下午放学后,头妹和同村的几个同学到村边拔簕古叶,每人编织一个大大的鸭乸粽,晚上煮好,当做第二天早上去拾海星的干粮,这样第二天起床拎着就可以直奔学校,到海边拾海星时,饿了就可以拿出来吃。
翌日,五点多钟天还没亮,头妹就赶紧起床,穿好衣服,拎着早已准备好的干粮鸭乸粽,直奔学校去了。头妹和同村的几个同学昨天约好了,第二天早上几个人在村头路口结伴同行,几个同村的同学就一起哼着小曲,迈着轻快的步伐,手牵着手,欢快的结伴而行。
头妹他们到海边时,海水已退去很远很远,各种各样赶海的人都已找到他们该到的位置。
赶海挖沙虫的人,在海沟与海沟之间的沙脊上寻找沙虫眼;赶海刨螺的人,在浅海沟刨螺;赶海耙蟹的人,在海沟边脚踝深水的地方耙蟹;赶海专捕虾的人,在半胸深的水沟里捕虾……
当时头妹学校高年级的同学都到较远的地方拾海星和海钱,那里海星与海钱比较多。头妹所在的低年级学生年纪小,老师带他们在近沙滩处拾。
很多海星、海钱是隐藏在海沙里,用铁耙往海沙一耙一翻,就能挖到海星和海钱。高年级的同学是一人带一把耙,加上随身带一个竹箩,一边耙看见有海星和海钱就往竹箩里装,所以他们都是收获满满,满载而归。
而头妹和她的低年级同学只有能力提个小篮子,拾暴露在滩涂上的海星。海星虽然没有脚,但也会行走。头妹除了拾暴露的海星,也会认得海星行走爬过的痕迹。顺着海星行走的痕迹寻找,到痕迹终止的地方往下挖,头妹就能很轻松地把海星挖出来,然后用手抓起海星放到小篮子里。
在海水涨潮前,老师带着头妹和同学们回学校。每个同学拾回的海星、海钱都有过称和做好登记,然后全倒在一起,堆得像一座小山头。
学校然后派人跟生产队交涉,生产队很快派人来装车拉走做肥料用。过了几天,生产队为了奖励学生们,送来很多番薯到学校。如若按功行赏,头妹是她们学校最少的,只领到一条番薯,但这条番薯是最大的,足足有两斤半重。
而其他同学,拾的多的奖励分得番薯就比头妹多出好几斤,甚至有的同学奖励的番薯就有十几斤,头妹就一条番薯,用手抓着就能拎回去,而其他好多同学直接用篮子装着才能拎走。不是头妹不认真去拾,而是头妹那时去拾,有点贪玩,这跟头妹与外婆去海边摘榄子一样,就喜欢在海边玩水抓鱼抓虾之类的,就这样少拾了很多海星与海钱,这也怪不得学校奖励给她的番薯是最少的。
这次劳动课,头妹是全校拾海星最少的学生,虽然得到奖励的番薯是最大,可是总体番薯的重量却是最少的,所以当时头妹也成了学校同学们的新闻人物,由此对这次劳动印象深刻,记忆也深刻。
不想错过《奶奶的童年故事》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