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7章 报名读书(1/2)
头妹经过擅自裁剪衣服这件事情,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进展和进步,在不知不觉之中时间过得飞快,头妹马上就要上小学了。
在幼儿园读了两年的头妹,马上就要迎来了上小学的年龄。头妹要读的学校是草潭中心小学。学校设在草潭,又叫草潭埠。
那时草潭中心小学地理位置优越,小学的右边屹立着草潭公社政府办公大楼,小学的左边是车水马龙的草潭菜市,当地人习惯叫圩。
草潭圩是一个很小的集市,逢一四七早上赶集,“一四七”说白了就是每月初一初四初七、十一十四十七、廿一廿四廿七的日子。当时的赶集,不像现代人去市场买菜,那时早上九点多集市就散了。头妹去过草潭集市捡过荔枝核,对这段路比较熟悉。
草潭在解放前叫埠头。埠头是啥意思呢?是当时的码头。那时的埠头,人烟稀少,总共才三四间茅寮。埠头地势低陷,背靠大海,面对悬崖峭壁。从陆地往下走,仿佛走向深潭,所以取名草潭。
解放后,党和政府关注民间疾苦,自然也关心到坎尾村的渔民。国家为了方便渔民的生活和工作,把政府机关设立在草潭。
因为草潭地方狭窄,只能修建一条街道,并在街道两边成立了各个机构和团体。当时草潭公社办公楼的左边是露天电影院、派出所、税所、工商所、渔机修配厂、船厂、银行、菜市;右边是邮电、信用社、粮所、供销合作社、食品站水产公司、卫生院等等,小小的草潭镇,如同五脏六腑俱全的小麻雀。
草潭镇由于靠海边,又是商旅发达的码头镇,自然发展迅速,变化巨大,草潭中心小学每年国庆的作文题,学习园地和墙报,都离不开《草潭今昔》的主题。
头妹要上小学了,要报名读书了。头妹早上起来吃完早餐,拿着妈妈给她交学费的两块钱,又高兴又紧张,和村里的几个小伙伴报名去了。草潭镇上四周村庄密集,相隔一条小路又是一条村庄。
头妹去上学,从家里到学校要走20分钟左右才能到学校,一路走过去,要经过好几条村庄。草潭镇上的路段,头妹并不陌生,曾经去海边等爸爸,去海寮吃饭那些路头妹都走过。头妹记得去草潭圩拾荔枝核也要经过草潭中心小学。
报名之前,头妹有些紧张,到了学校看见人山人海,都是来报名的。头妹这时想,上小学就是比上幼儿园气派多了,于是她赶紧去排队报名。
排在头妹前面的小伙伴张亚九好像比她更紧张。
轮到张亚九报名的时,老师问:“小朋友你爸爸叫什么名字呀?”
张亚九想都没想马上回答:“爸爸。”
老师也搞不懂,一脸疑惑,再问:“小朋友,你想想你爸爸叫什么名?”
“爸爸!”张亚九又是这样回答。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老师及时制止,后来张亚九摸了摸头部,才把自己父亲姓名告诉了老师。
头妹见此情形,在想,老师是不是会同样问我这些问题,甚至会问的更多。头妹越想越不由自主地更紧张了起来。不过头妹还是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平复了一下心情。
轮到头妹报名时,老师只是问她几岁了,姓什么叫什么名,爸妈的姓名?哪个村的?头妹很镇定,没有像张亚九那样一头雾水胡乱回答,都能一一对答如流,就这样顺利通过了注册。头妹悬在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头妹跟同龄小伙伴们一起约着来报名,当然要一起回去,等小伙伴们都一一报了名,他们准备返回家。
回家的路上,头妹与小伙伴们蹦蹦跳跳,又说又笑。几个人小伙伴又开起张亚九的玩笑,张亚九恼火的怼说:“我们在家不都是叫爸爸吗?你们笑什么……那时是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而已!”
小伙伴们一路上嬉笑打闹,头妹跟在后面,内心也很兴奋,总想碰到熟人告诉他们,她就要上小学读书了。
头妹回到家,头妹想把报了名的喜事,第一个告诉妈妈爸爸奶奶他们。可是爸妈都各自工作去了,奶奶也不在,而是姑姑突然来访。
“报名了吗?”还未等头妹说,姑姑就先问了起来。
“报了。”头妹如实回答。
“那报什么名?”姑姑又疑问地问头妹。
这时,头妹有点蒙圈,不知姑姑问的是什么?
“你报名的时候,你告诉老师,你叫什么名字?”姑姑解释地问。
“麦头妹啰!”头妹想到没想就说了出来,不过当时报给老师的也确实是这么报的。
“你真傻,读书了要起个靓名啰?”姑姑一脸的疑惑。
头妹不高兴姑姑这么说,但不敢顶撞姑姑。不过回想姑姑刚才说的也是有道理,心里嘀咕:“你们平时不都这样叫我吗?也没有谁告诉我读书要改名啊!”
头妹越想越不对劲,突然想到,坎尾村就有好几个女孩子叫头妹。那时农村人还不习惯给孩子起正名,生女孩子就叫头妹、二妹、三妹、四妹,依次叫下去,头妹的两个妹妹就叫二妹、三妹。头妹有个邻居,因为在家排行第八,人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奶奶的童年故事》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