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63章 饥馑来临 天啸学艺(2/2)
河道,新黄河就滚来滚去,在豫、苏、皖三省之间形成了一个沼泽区,也就是黄泛区。黄泛区从花园口到淮河长约四百公里,黄水所到之处,房倒屋塌,饥民遍野。数百万难民妻离子散,背井离乡。他们一路乞讨,远的一直逃到陕西甘肃等省,从中原到西北,一幅长长的饿殍队伍始终连绵不绝。
黄泛区内的饥馑从黄河开口时,就正式降临在黄泛区灾民的头上,尽管灾民们早已预见到漫无尽头的饥荒,他们极尽可能地节省存粮,三顿变两顿,两顿变一顿,馍改成粥,粥改成稀汤,但千俭万省的粮食终究还是会吃完,他们开始吃谷糠麸皮等平常用来喂牲口的东西,然后他们又将目光转向动物界,猫、狗、蛇、鼠、青蛙等。小动物被吃光后,传统常识认为可以吃的野菜,也早已作为辅料和粮食一道吃光。灾民们开始打破常规,吃那些以往无人吃过的植物,尽管可能冒着生命危险也在所不惜,他们要以那些畜生都不吃,以往只能当做肥料的东西,来填入他们饥饿之极的肠胃,梦想以此来维持生命,度过灾荒。
郑家庄没有被水淹没,还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灾民,没有被淹的大抵都算不上,至少目前还算不上。那是因为有一条金牛岭救了郑家庄人的命。绵长的金牛岭成为郑家庄的一道天然屏障,金牛岭高好几丈,黄河水穿不过去,只好改道向南、向东分流而去。
汛期过后,黄水下降,站在岭上向东望去,已不见原来的大水茫茫,许多地方露出了土地,低洼处还有许多积水,处处小坑小洼,如镜子般星罗棋布。没有了粮食的人们欢腾起来,因为大水带来了无数的鱼虾。水位一降,鱼虾便拥挤着,跳跃着。郑家庄地处水尾,水位也下降得最快,叶惠兰和小女儿开始学着别人的样子,拿着布袋、篮子,用铁钯一搂,几下便是半蓝,用筛子一撞,一会儿便是半口袋。郑家庄沸腾了,临近水面所有的村子都沸腾了,人们开始天天吃鱼,顿顿吃鱼,家家户户还晒了许多鱼干。后来吃也吃腻了,看也看烦了,但是依然得吃。
被大水冲没了房屋家园的人们大都逃离了家乡。没有被水淹的人们都在重建自己的家园,用草,用树枝,用漂浮过来的一团团的麦秸。三人一组,五人一伙,修了你的修我的,互帮互助,互通有无。兴国寺里已没了和尚,明真和十几个和尚在和鬼子的搏斗中几乎全部战死,剩下几个老弱病残也照顾不了自己的生活,只好沿路化缘奔他方而去,留下一个空空的院子和破烂不堪的房子。但里面的观音尚在,观音娘娘依然面含微笑,颌首注视着这里的一切。
人们坚持着,盼望着。水下去一点,赶快又种上了庄稼,希望有个好收成。收成并不好,政府军也回来了。铜锣敲得咣咣响,要征粮了,征税了,要征兵了。但是,已经征过粮了,哪还有什么粮食,交不出粮食,兵爷就连拉带抢,连拖带拽,再不松手,枪托就下来了,再安个抗粮抗税,抓进大牢吃一段小灶,皮包骨头的爬出来。有的青年人出来理论,二话不说,拽着就走,家里没吃的,还是当兵吃皇粮吧。前拉后推,不由你不去。
不想错过《乱世,天生有反骨》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