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6章 藏野心元显立威(1/3)
王恭被抓住后,第二天,处斩的命令就下来了。
刘禹没有去现场,因为他知道,王恭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他的所作所为,无非是要还朝廷一份朗朗乾坤。他不贪污腐败,就是死了,家里也没有余钱。他之所以失败,更多的可能是他自大了一些,太过轻易相信别人。
这个世界,成王败寇,当你胜利了,即便做了错事也很容易获得大家的理解,即便你不找借口,很多人也会为你想好各种“合理的”理由!
相反,失败了,就会遭受民众的口诛笔伐,遗臭万年!
刘禹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迎合司马元显,也许是为了水深火热中的人民,也许是为了对得起心底的良心,为了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
虽然不能做一个彻底的好人,虽然不能十全十美,但也要努力,尽量做到最好的自己!
王恭处斩后的第二天,刘禹听到了同事们的议论,有一个说出了王恭死前说的一番话。王恭说:我王恭愚昧无知,过于相信他人,以致有今日败局,但我的内心,岂是不忠于国家社稷!百代之后人们是知道我王恭这个人的。
刘禹听到这番话,心中五味杂陈,王恭虽然失败了,可他不失为大丈夫!
今天朝廷最大的两件事,一件是褒奖征虏将军司马元显及其一众有功手下,另一件就是商量怎么击败桓玄和殷仲堪等叛乱。最后经过讨论,司马元显获授中书令,中领军。刘牢之则获得了前面司马元显允诺他的王恭以前的职位,接管了兖,青,冀,幽,并,徐,扬七州及晋陵军务。
可他的这个职务来得并不容易,刚开始很多世家大族都不同意,说他只是身份低微的寒族,不配统领这么多州军务。刘牢之一直低着头,一句话不说,面对这些豪门大族,虽然他战功卓著,可他骨子里还是深深感到自卑的。
高门大族与寒门的鸿沟,已经拥有几百年的历史,刘牢之身处其中,依然不能免俗。
最后还是司马元显强势站了出来,稳住了局势,他说没有刘牢之,就没有今日的胜利,刘牢之的功劳,足以获得这份封赏。
司马道子也站出来支持了儿子,现在的朝堂基本就是他说了算,他都那样说了,几个豪门大族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了。
毕竟,这场叛乱确实是司马道子的儿子司马元显平定的,没有他,现在朝堂都不知道变成什么样了。众人也就只得做个顺水人情,同意了对刘牢之的封赏。
刘禹和张法顺同时获得了太守官职,张法顺任庐江太守,刘禹任六安太守。同时两人继续兼任司马元显的参军和军师。
接下来就是讨论讨伐桓玄、殷仲堪和杨佺期了,众人主张还是由司马元显领军,由他去击败几人的叛乱。
大家知道,桓玄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叛贼,他父亲桓温是晋明帝司马绍的女婿,他爷爷则是宣城太守桓彝。桓氏一族是东晋除了王谢二族以外最大的高门士族,在桓玄父亲桓温做大司马的时候,长江上游基本上都是他家的势力范围。现在他父亲虽然故去多年,可荆州大部分官员还是以桓氏为尊,更别说桓玄还承袭了桓温南郡公爵。
朝廷本来也很忌惮桓氏一族,特别是桓温,在他把持朝政做大司马的最后几年,不仅控制朝政,随意北伐,还自行废立皇帝。威望极盛,还要求朝廷加九锡,等同于篡位,若不是王谢二族的王彪之、王坦之和谢安等顶着巨大的压力,想办法拖延,桓温已经九锡加身了。
后来桓温病逝后,将兵权交付弟弟桓冲,由于桓冲忠于晋室,才免了东晋的一场大乱斗。
桓温晚年喜爱小儿子桓玄,所以让五岁的小儿子桓玄承袭其爵位,桓玄的两个哥哥不服,密谋杀叔父桓冲,被桓冲流放长沙。
由于桓冲气量大,认为自己的才能和涵养都不及谢安,而且自己是将领,于是解任扬州刺史给谢安,自求出镇京口,以此缓和和谢氏的冲突。当时,扬州刺史可是掌握京畿,权位极重的职位,桓冲说放弃就放弃,可见度量之大。
后来前秦越来越强大,桓冲就在荆州移镇加强防守,虽然没能挡住前秦苻坚攻城掠地,但亦可见其赤胆忠心。
也许是桓冲的谦让和赤胆忠心,所以谢安和司马道子掌权后,也没有太过为难桓氏族人。只是司马道子对桓温晚年想要篡位的迹象依旧不满,桓玄成年了也不予以任用,还在一次喝多后对桓玄说道:“你父亲晚年想当贼,你怎么看?”
桓玄吓得满头大汗,跪地不起,幸好王府长史谢重为之说好话,才结束了这尴尬局面。
从此,桓玄深深的恨上了司马道子。
桓玄回到治所江陵后,就开始谋划起了反叛事宜,可由于荆州刺史王忱处处同桓玄作对,对他加以压制,桓玄一直无所作为。
王忱病死任上后,孝武帝打算让王恭接任,桓玄虽然对王忱不满,可更加惧怕王恭,于是派人进京贿赂孝武帝宠幸的尼姑支妙音,让孝武帝任命“若才”的黄门侍郎殷仲堪当荆州刺史。果然,孝武帝听信支妙音的意见,让殷仲堪当了荆州刺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江山万里,只愿与你共》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