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2章 抢钱啰(1/2)
望着朱允炆愤愤然远去的背影,文武大臣无不摇头。
大臣之中,最富有的当属李景隆、徐辉祖、常升,他们分别承袭了李文忠、徐达、常遇春的国公爵位,每家占有土地都在5000亩以上,每年的俸禄都在万石。在大明,除了藩王就数他们有钱了。
再其次就是那些出身江浙两省世家大族的官员了,户部尚书沈家诚,吏部尚书张紞,工部尚书郑赐福,刑部尚鲍昭,兵部尚书黄子澄,礼部尚书冯绍祖,这些重臣无不家财巨万。
张沈哂笑道:"皇上到底年轻气盛,我揣测皇上大概是银子不凑手了,想让咱们捐一点又不好意思说出口,因此才发了这么大脾气。"
郑赐福道:"捐点钱倒也无所谓,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崔家诚道:"那下官就先谢过各位大人了!这差事实在不好办!皇上金口一开,让下官拿着宝钞到各家各户买粮食,还不如把下官杀了。各位大人,谁先捐,报个数,下官挨家挨户去讨银子。谁先来?"
方孝孺道:"我先来。我捐3000两!"
崔家诚记下了,笑道:"正学先生果然开了个好头。哪位大人再来?"
众人都冷着脸不说话。
崔家诚讪笑道:"三位国公功高位尊,自然是三位国公先来了。"
李景隆道:"我捐800两。"
徐辉祖道:"我捐500两。"
常升道:"我捐400两。"
众官员面面相觑,堂堂国公,打发叫花子都不是这个数,就是存心恶心人。沈家诚停住笔,不知道该怎么写了。剩下的六部尚书、侍郎,应天府知府,各文武官员有捐300的,有捐500的,有捐1000的,总共算下来堪堪八万两银子。
崔家诚陪笑道:"我给各位都多记了十倍。明天我就备好宝钞挨家挨户兑换银子。到时候各位大人行行好!"
众人悻悻地散去。第二天沈家诚果然挨家挨户要银子,总共要到了八十万两银子。沈家诚又打发手下,到江苏常熟、无锡,浙江杭州、宁波一带顶富庶的地方逼捐,共逼到白银二百一十二万两。
总共拿到三百多万两银子,崔家诚将二百万两发往甘陕西省驻军,一百万两堵上前半年的窟窿,然后写了封辞呈递上去,还没等皇上照准,就提桶跑路了。
崔家诚大言不惭,说这三百万两银子是他挨家挨户讨来了,德微才薄实在不堪大用,请皇上另委贤明。
朱允炆看着辞臣,气得脸色铁青,喝命周峻臣带着锦衣卫跑到崔家诚家里面,扇了他两耳刮子。
方孝孺一点眼色也没有,故意说道:"崔家诚算有良心的了,陛下如果把我放在他的位子上,我还不如他呢!"
朱允炆正在气头上,问:"方先生是说朕做错了吗?"
方孝孺道:"皇家自古都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皇上就算把中央和地方的官员全部换一遍,上来的官员还会是这个样子,甚至连这一批也不如。
现在礼部尚书冯绍祖己经丁忧了,户部尚书崔家诚也不干了。六个部有两个部没有主官了,皇上就没想过反思一下吗?据我所知,齐泰和黄子澄也不想干了……"
朱允炆吃了一惊,这踏马还没施展拳脚呢,就被文武大臣孤立成孤家寡人了!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要想开海禁造船出海贸易,后继还需要大把的银子,而不能发行宝钞就筹不到银子,筹不到银子太仓造船场前期投入的银子就全打了水漂。
过了半个月,朱高炽又给户部发来公文,说还需要300万两银子。户部侍郎叶少峰拿着公文来见朱允炆。
朱允炆问道:"你有什么法子?"
叶少峰道:"唯一的办法就是皇上提出的发行宝钞。大明很富有,但是朝廷很穷。每逢兵部、工部向户部要银子,户部就只能东挪西借。
长此以往,必定导致边关武备松驰,各地河流得不到疏浚,道路得不到整修,碰到灾荒年也没银子赈济灾民。这些都是要出大问题的。"
朱允炆为之一震,总算有人和自己想到一块了。
"你坐下说话!"
叶少峰说道:"但是要发行宝钞,朝廷必须有足够的银子做担保,老百姓才会买宝钞的账。但现在的问题是,朝廷根本拿不出闲置的银子提供担保。因此,第一步是聚拢银子……"
朱允炆频频点头,问:"少峰,银子从哪来?"
"朝廷虽然缺银缺得急吼吼,但好多大富大贵之家银子堆成山。"
"是啊!但有什么法子呢?朝廷总不能改行当土匪明着抢吧?"
叶少峰笑道:"要银子,还真得抢!"
"胡说!成何体统?"
叶少峰附在朱允炆耳边低语了好久。朱允炆面露难色:"这不好吧?传扬出去……"
叶少峰道:"自古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就算出了事,也只到臣这里为止,绝对牵连不到皇上身上的。"
朱允炆来回踱着步,问:"少峰,你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我,朱允炆,带领大明征服世界》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