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4章 重建家园人心附 血债血偿匈奴服(一)(1/3)
护匈奴中郎将管辖七千多边军,军队数量和战斗力在整个汉军之中都是名列前茅的。但是由于汉末士族主导朝政,重文轻武越来越严重,就算是凉州三明这样的名将,也得向士族低头、向士族靠拢。皇莆嵩这样的最顶级的武将家族,平时低调得不行,后来受命平叛黄巾起义时,第一条建议竟然是解除党锢!虽然有其原因有其理由 ,但是向士族献媚是跑都跑不掉的!当然从另一个角度也能反映出武将的政治生态!
将领是军队的头,是灵魂。所以大汉的军队也越来越弱了,“一汉抵五胡”的自信和豪情渐渐消磨没了。
黄忠一上任,第一把火就是思想教育。这几年跟在刘铭的身边,听也听会了。
第二把火就是军职改革和军功制完善。军职改革步子并不大,无非就是通过大训练大比武,淘汰了一些能力不足的军官,并且让位置悬空,承诺立功者上。军功制一方面更细化一下杀敌的奖赏,另方面是对冒功、瞒功、贪功的重罚。
第三把火是改善将士们的生活。刘铭训练家丁武师和荆楚军事学院的训练是真累,但伙食真好,福利真好!还组织士兵们识字。这个年代,识字的人真的很牛逼!黄忠有样学样,成立了军垦场,先把老弱病残放进去,教会他们养猪、养鸡鸭鹅、种蘑菇等等。当然,河套地区水土条件这么好,种地是必须的!刘铭都派来了那么多技术指导,很快就走上正轨了。
大汉采用的是军户制。军户是贱籍,父从军、子从军、孙子也必须从军。伤残的补助很低,病了老了更加悲惨。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员,是不会多看他们一眼的。这样的军队,战斗力怎么可能高到哪里去!
军垦农场不仅大大改善了将士们的生活,更是让将士们明白了,伤残病老都有安置了,心中有了安全感!军心士气噌噌的往上涨!
黄盖带兵驻扎在朔方,协助李博军民共建家园。不断有义士来投奔,也有陆续一些原来的居民返回。重建家园热火朝天。许定带兵驻扎在五原,协助刘猛重建家园。情况基本一样。
黄忠身边,有编制的只剩三千将士,步骑各半。这个比例在大汉军队中算很高了,毕竟大汉缺马严重。投奔过来的义士到是大部分自备战马,他们基本上是家境不错的江湖游侠和地方豪强,汉代称呼“良家子”。黄忠把他们另编一军,称之为“抗虏义从”。目前已经有一千八百多人,还在增加。他们的个人武艺高强,但是团队合作很差,必须加强训练。
周泰的大河水师源源不断地给他们送人送钱送物资,带回去牛羊等草原特产。
刘铭牵头成立了“支边联合会”,由七管家刘圆具体负责,从荆楚学院的前两届毕业生里找了二十多个算学好的,负责统筹安排人员、物资、商队合作协调等。合作的商队比如幽州的崔家、冀州甄家、徐州糜家、扬州顾家、荆州蒯家、颍川荀家等等。当然,江夏刘府的商队才是最大的。
刘铭又成立了“支边基金会”,保障武威、朔方、五原、以及黄忠的驻扎地鸡鸣塞的生产建设和生活设施,并承包了未来产出的销售及战利品的变现。
刘铭知道相当长的时间内这里都会纷争不断,战火频发,而汉军的武器、盔甲、战阵、城防、弓弩等等都远远超过周边少数民族,打赢战争的概率很高。只要没有该死的儒家思想干预,对外以牙还牙,你抢我也抢,战争红利很高。
自己投入三千万钱做启动资金,再不断游说名门豪族、大商巨贾们投资。刘宏很支持,但是资金有限,只拿出二百万钱。倒是董太后私房钱不少,海盐也开始盈利了,拿出一千万钱。刘铭就以十万为一股,算了皇上二百股(权力折现啊),太后三百股(这个面子必须给),自己三百股。其它人投资的都实打实算。不过哪些名门望族都把他当化缘的了,不敢相信基金会未来能盈利,大多数都是买个面子,投资二、三十万罢了。刘铭也不多说,等着以后他们拍大腿就好!
时值深秋,军民团结分工,一方面抓紧耕地准备种植冬小麦;另方面兴修水利,为明年扩大农业生产做准备;还要修缮城池,加强村寨围墙等防御设施建设。男女老少齐上阵,干劲十足!
九月中旬的一天,刘铭带着典韦并三百羽林军离开洛阳,开始履行职责———代天巡狩。
第一站,朔方。他并没有大张旗鼓,而是跟着运粮的水军从大河逆流而上。
朔方城就耸立在大河边。这个小城现在正在焕发着勃勃生机。李博、黄盖等才来了两个月,但是军民齐心,城里城外天天在变化。城墙加厚了、加高了,街道整洁了,店铺开业了,人民脸上有笑容了。
李博作为刘铭的第一个老师,对他太了解了。眼看着他的变化和成长,李博真心的高兴,也真心的佩服。尤其是调到洛阳任鸿都门学祭酒令之后,结识了许多大汉顶级的学者,交了许多杰出的朋友。这次赴任之后,把他在竟陵看到学到的本事尽情的使用了。他坚信三五年之后,朔方会变成大汉乐土!
刘铭视察了军队,并做了重要讲话。
黄盖身边的义从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文韬武略续汉章》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