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3章 顺势而为水师成 圣旨频出人心慌(1/3)
刘铭给太后出的主意是:盐、海盐、晒海盐。
汉代的食盐,主要分为井盐和岩盐。井盐是从地下开采,打井作业,岩盐是从山上开采,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颜色发青,所以又叫青盐。一般颗粒粗,杂质多,口感差。也有少量的从盐湖或者海水中取水煮盐,但是人工成本很高,局限性很大。
一直到宋代以后,才有了晒盐的方法,产盐的成本大大降低,产量大大提高。晒盐的颜色白、杂质少、颗粒细、口感好。
晒盐没有什么技术难度,选合适的地方建造盐田,利用日照晒干海水就行。防止海水倒灌,只有了解当地的潮汐规律。
人工在汉末是廉价的,对太后和刘铭来说都不是问题。
刘铭要做的:第一是以皇权为后盾、以军队和地方政府配合、以船队和商队为渠道,产销一条龙,迅速地占领市场。第二是做好战略布局,抢占地盘。辽东沓县(后世大连)、胶州湾(后世青岛)、青州(后世潍坊寒亭)、徐州(后世连云港)、扬州(后世舟山群岛)、交州(后世广东徐闻、雷州和广西北海),都有很好的晒盐场。充分利用辽河、大河(后世的黄河)、大江(后世称长江)、闽江、珠江、澜沧江等几条入海的江河,可以迅速地把海盐运往各地……
这两年周泰的水军发展很快,老爹刘祥很给力,给人给钱给物非常大方。水军专门组建了四个近海船队,分别是渤海船队(辽东到胶州半岛,总部在葫芦岛)、黄海船队(青州兖州海岸线,总部在长山群岛)、东海船队(徐州扬州海岸线,总部在舟山群岛)、南海船队(交州到交趾海岸线,总部在海南岛),分别由刘勇、董袭、蒋钦(从柴桑县尉调任)、凌操等带队,在沿海熟悉地形、探索航线、训练水军。只是名头上属于豫章郡兵,没有在外州外郡的驻扎权,所以基地都设在海岛上(汉代没有海权意识,没人管)。
在董太后的催促下,皇上连下了几道圣旨:
任命刘吉为辽东太守,刘勇为襄平县令,刘伯雄为沓县县长(沓县是小县,设县长,俸禄六百石),任命张强为渤海校尉,组建水师,编制五千人,驻地在沓县。军司马及司马以下的军职,由渤海校尉提名,报度辽将军府批准。
此前度辽将军徐淑已经致仕,刘铭刚刚运作好由田丰接任。去年田丰曾经过冀州拜访了很多人才比如文丑颜良等,但是他此时没有官职在身,刘吉也只是一个小小县令,没有合适的职位来安顿人才,所以没有一个跟他们走的。不过有了那次的铺垫,加上后来经常写信联络,算是结了个善缘。这次如愿接任度辽将军之职,相信一定有人来投奔。
张强倒是圆满完成任务了。程普韩当都是武夫,性格豪爽,比过一场,惺惺相惜。再被保家卫国的大义相激,加上被刘铭的大名吸引,毅然决然就跟着张强赴任。襄平总共五百名县兵,一年多来倒是被训练成精锐,多次剿匪,百战百胜,军心士气都很不错。这次张强受命组建渤海水师,几乎全员跟随,程普、韩当分别担任司马。刘勇的渤海船队都移交给张强,接任襄平县令,手下严重缺人,只好向荆楚学院要人。
荆楚学院沸腾了!田丰他们才离开不到两年,如今都做了大官!度辽将军是汉末少有的长设将军(汉末一般都是战时才设将军之位,比如四征四镇四安四平等,平时将军的称号很少很珍贵),俸禄五千石,与朝堂九卿平级,是大汉官员的第一梯队。渤海校尉秩比二千石,与太守平级。司马是一千五百石俸禄,比县令都高。现在度辽将军府、渤海校尉府、辽东太守府、还有襄平县府和沓县县府都有职位,想不想要?
于是荆楚学院第二届毕业生一下子报名了一百多号人,要去辽东闯天下!尤其军事学院的五十二人,全员报名!
刘铭的东北“金角银边”计划进入快车道!
第二道圣旨:调原南阳太守的长吏蒯良任青州刺史部乐安国(汉代郡县并行,同级别)国相,征董袭为黄海校尉,组建黄海水师,编制五千人,驻地在滨州。司马及司马以下的军职由校尉提名,报青州刺史部批准。
第三道圣旨:调柴桑县令蒯越任会稽郡太守。征凌操为东海校尉,组建东海水师,编制五千人,驻地在会稽山。司马及司马以下军职由校尉提名,报扬州刺史部批准。
第四道圣旨:征荀彧为雷州太守。征蒋钦为南海校尉,组建南海水师,编制六千人,驻地分为雷州和交趾。司马以下司马以下军职由校尉提名,报交州刺史部批准。
第五道圣旨:征陈群为河东太守。征周泰为大河都督(与校尉平级),组建大河水师,编制六千人,总部在白马县,驻地分在大河的主要渡口附近。司马及司马以下的军职由校尉提名,报司隶校尉部批准。
第六道圣旨:征黄门侍郎荀攸为丹阳太守。征刘仲英为大江都督。组建大江水师,编制六千人,总部在秣陵,驻地分别在柴桑、江夏、江陵等地。司马及司马以下军职报扬州刺史部批准。
第七道圣旨:征钟繇为武威太守,调大汉导报社祭酒令刘猛为五原太守,调鸿都门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文韬武略续汉章》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