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6章 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1/3)
首个毕业季,刘府小学堂毕业157人,其中47人升学到荆楚学院。余下的110人部分武术学得好的进入家丁护卫队边工作边训练,算学成绩好的进入店铺当伙计,剩下的充实到各工厂。
他们最大的15岁,最小的才11岁。千万不要用后世的眼光看待这事,汉末不存在童工这一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对这些家奴佃户等贫困家庭,十来岁的孩子是不错的劳动力。男到十五达父职,女到十五管家娘。汉末的习俗,十五岁可以结婚生孩子了!能免费读三年书,足够他们感恩戴德,做一辈子死忠。古代的教育率很低,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文盲占比百分之九十以上,农村甚至达到百分之九十八!能够写自己的名字再认得百来个字都是很牛逼的事,三年义务教育加上安排了工作,不用再面朝黄土背朝天,不用再风吹、日晒、雨淋地刨土地,是祖坟冒青烟了!
刘府的善名远扬,方圆百里个个竖大拇指。这也导致以后刘府招人特别容易———谁不想跟着这样的主人家呢?孩子能读书有出息是父母最大的心愿!
刘府小学堂第二届招了三百多学生(七管家刘圆每年从外地买回来200多个孩子这些孩子都是严格挑选过的,不但保障了生源质量,也事关刘铭以后的布局),第三届招了四百多,今年计划招五百名,以后都固定招五百左右。每年四百左右外地孩子(都是奴籍)毕业以后放到家乡,收集情报得天独厚。刘府的饭店、家具店、书店、布店等越来越多,利润可观。在这些店铺当伙计,是明线;自己开店的,是暗线(比如豆腐店、布店等没有刘府特色产品的)。
荆楚学院第一届只有二十八位学员,随着名气越来越大,第二届招了六十名,第三届招了一百五十名。主要是竟陵的和江夏其它县的。今年得加上四十七名刘府小学堂的优秀毕业生,预计得收三百名。教材都是刘铭这一届编写、试用后传下来的。
高级班要开学了,除了刘铭等二十八名同学,又有二十多慕名而来的学员,这个班最后定员五十二人。教材仍然是刘铭和李博李子渊为主导编写,刘吉和蒯越帮了大忙。尤其是蒯越,那智商不是盖的!现在全心全意地当好副校长的角色。行政管理、编写教材、安排教学、讲课、忙得不亦乐乎。
刘铭开启了新的装逼模式:
首先,推出正楷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笔划分明、书写规范。时代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楷体字符合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从仓颉造字,到如今有多少文字已经失传了。三皇五帝时代少有记载,夏商的文史少有传留,西周东周记载有限,春秋战国文字杂乱,到秦始皇时代书同文才开始繁荣。要想有好的传承,规范记录是必须的。印刷术己经开始应用了(刘铭把它提前了近千年)楷体字是印刷厂的首选(这是刘铭说了算,别人也不懂啊,现在在技术保密阶段)。
其二,刘铭推出了标点符号。古文断句是个麻烦,同样的文字不同的断句就可能产生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思.,比如“民可使知之不可使由之”不同的断句不同的意思,到底那个是作者的本意呢?当今文坛,古文派和今文派争得不可开交,甚至延伸到官场、职场,难道还要后代为如今我们和我们的后代的文章不停地争议下去?
刘铭举例: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十个字,用不同的标点符号可以有二十多种表达。一一列举,令人叹为观止。
其三,推广唐五言诗和七言诗。后世称汉诗或新诗。新诗言简意骇,精练隽永。五言诗短短二十字,简称绝句;七言诗二十八字,简称七绝;五十六字,简称七律。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言之有物,比汉赋精练多了。
刘铭这几年陆陆续续“写”了八十多首诗,五言绝句、七绝、七律都有。更为可喜的是,李博李子渊也爱上了新诗并写了不少,同学们都有作品,刘铭选了李博的七首、刘勇、乔果各三首,刘猛、乔旺各二首,一起集结出版,大量印刷,销往各地的荆楚书局,名噪一时。好事的人甚至给出了“荆楚五子”的美称。再后来,加上几年以后来荆楚学院学习过并成为好友的陈琳、应旸,史称“荆楚七贤”,建安七子,没存在过!
一套组合拳下来,刘铭美名远扬。这实在是令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绝。最不要脸的是,刘铭分别给名人大咖写信:杨赐、袁隗、金日磾、刘宽、刘虞、荀爽、陈纪、马融、郑玄、卢植、蔡邕等等,不仅仅推广正楷字、标点符号、新诗,更是希望他们用标点符号给儒家经典断句、写评注,然后作为印刷范本,关键是可以署名。这可是挠到痒处了!汉代名门标榜诗书传家,大家族都要精研一、二本儒家经典,比如汝南袁家治《尚书》、弘农杨家治《春秋》、颍川荀家治《荀子》等等。可是经典有限而家族太多,竞争太激烈。你可以不做,但是一旦被别人做了,那乐子可大了。比如《尚书》被郑玄标注了,未来流传的都他标注的书,以他的标准为标准,那么你袁家的学识权威还在吗?
汉代士族把控着知识权、教育权,间接把控着官场和舆论。书籍少而笨重(竹简和木渎),家家敝帚自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文韬武略续汉章》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