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2章 赵高大婚(1/4)
赵高短短两年从百石秩的郎官一跃成为千石的少府丞兼尚书令,隐隐成为秦王宠信的近臣。尚书令名义上为少府的属官,除为秦王掌收发文书,还能传达秦王诏命、记录章奏内容,秩比不高却地位超然,身为尚书令的赵高已逐渐参与廷议。
赵高佩服李斯的远见,一向松散的楚人居然痛击秦军,还收复了一大片失地。赵高记得尉缭对秦王的评价,秦王可不是会因一时挫折而屈服的人,他的韧性和狠劲超过了草原最凶狠的狼。楚国能打赢一次,能打赢两次三次吗,赵高很怀疑。赵高隐约感到,天下统一的大势已成,很难逆势而行;现在能做的就是忍耐和积累,忍耐住冲动,积累好实力。
赵高注意到,秦王嬴政案桌上同时放着两份战报,一份是先前李信惨败的战报;另一份王贲灭魏的捷报。王贲捷报秦王仅仅扫了几眼就放下了,反而是李信的败报翻来覆去看了几遍。
赵高感到,王贲的胜利并不能使秦王愉悦,其背后不可说的原因恐怕是王氏家族功高震主到了令秦王不安的地步。王翦和白起同属一个时代,一生戎马,战功赫赫,赵国的灭亡源自王翦连续几年不停地军事打击;而王翦的儿子王贲虽然风评不佳,可战功不会骗人,破赵灭魏之后声望似乎已不下于其父。
秦王时常处理政务到深夜,身边的人除了赵高外大都疲惫不堪,难以招架秦王旺盛的精力。秦王并非喜欢在深夜处理政务,而是自我要求极严,当天送来的奏章不论多寡都要处理完毕,绝不拖延至明天。秦王又喜欢事必躬亲,相邦百官之首、调理阴阳、辅佐王政的角色在不断弱化,朝政的决策权集于秦王一身,秦王的工作量只会与日俱增。赵高因职责特殊仍侍奉秦王左右,至少在外人看来,赵高与秦王的关系日渐亲密。
秦王看了几遍李信的败报,忽然对赵高说道,“令君,你近日的书法大有长进啊”。秦王直呼赵高为令君,带有戏谑的味道,不过也可见秦王与赵高的关系愈加亲密。
赵高立刻回道,“臣近来在模仿廷尉李斯的书法。廷尉乃书法大家,臣临摹后书法确有小小的长进”。
“嗯。你这么一说,寡人也觉得你和李斯的笔迹确有相似之处,你是个有心人啊”。
“臣服侍大王左右,自当勤勉好学,不辜负大王的期望”。赵高说完,停顿了一下,试探地说道,“臣斗胆问大王,大王是否还为李信的兵败烦恼”。
秦王放下手中的奏章,“依你看,寡人应如何处理啊”。
赵高谦卑地说道,“臣职分低下,不敢妄言朝政。不过臣曾读过廷尉李斯关于伐楚的奏章。廷尉形容楚国是位臃肿乏力的巨人。楚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但楚王控制之地却不足楚国土地的一半,其余土地都掌握在景、昭、屈等大贵族手中。这些大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和人口,甚至拥有庞大的私兵。历代楚王都想对外扩张增加王室土地,而大贵族恐国君势大威胁自身,总是从旁掣肘,对外征伐总是败多胜少,故廷尉形容楚国为臃肿乏力的巨人”。
“既然楚国乏力,此次伐楚为何功败垂成呢”。秦王问到了问题的关键。
“楚人感到有灭国之难,故不得不团结一致对抗王师,故轻佻的楚军亦能在项燕手上凝聚成一股劲旅。故臣以为,灭楚只可缓图而不可急取”。
“昌平君和项燕谁更可畏呢”。
“臣以为,项燕对我大秦的威胁更甚于昌平君。昌平君不过依仗自己楚国王室的身份,方能在楚国故地郢陈起事;而项燕,出自楚国古老的项氏一族,替楚国征战多年,威望深厚且不说,能在楚军溃败之时及时整顿各地私兵,使之成为能再战之旅,实为非常之人。”
秦王看着赵高,平淡的神情之中透着几分满意,“说的在理,以你的天资居然在赵国被埋没这么久,也是可惜了”。
赵高听到秦王提起自己的故国,心里一阵刺痛,却不得不回道,“臣出身卑微,承蒙大王赏识,如今能服侍大王左右,是臣莫大的福分,臣在赵国时可不敢奢想有如此际遇。大王乃世所罕见的雄主,臣服侍大王左右其实也时常胆战心惊,深恐无法令大王满意,只能勤能补拙,希望能为大王尽绵薄之力”。
秦王看着赵高,眼中异样的目光一闪而过,随即说道,“去宣王翦来见寡人吧”。
赵高心底一喜,忙称诺离去。
就在李信兵败的第二年,秦王嬴政授予老将王翦前所未有的权力,征发六十万戊卒供王翦驱使,为秦国有史以来声势最大的一次出征。在出征仪式上,赵高看着这些斗志高昂,渴望建功立业的秦军,不得不感慨商君当年创立的军功爵制彻底改变了一个国家和百姓的面貌,秦人从此怯于私斗,勇于公战。魏文侯创立的魏武卒在河西之战中一败涂地,秦人从此纵横天下。
赵高看了一眼高台上的秦王,知道秦王此次是倾国而出,不胜不归了,但如果此次依然失利,会不会动摇秦国的国本呢,赵高内心突然升起一种难以形容的希望。不过他又转念一想,王翦可是与白起、赵奢、廉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隳秦》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