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十三章 无处藏匿(1/2)
樊阳城中,无数的马车匆匆而过,一路朝往北港奔行。由于反复轧碾,青石路面已生出灰黑的裂纹,那裂缝中也长出草来。
北港,是樊阳商贩以粮换金的圣地,也是北国百姓救命之物出发的港口。
与卫甫之一同前往衙门的马车夫却没有生财的好运气,他气恼地瞪向卫甫之,不时踩在卫甫之鞋后跟的脚上,如有家仇地使了份力。
他与卫甫之皆是一叹。
不久,他们被推撵着进了衙门,那门槛设得颇高,险些让两人各摔了一跤。步入正堂,空间变得宽敞起来,不远处正中的木椅被擦得铮亮,那座位目前仍是空的。
一袋袋装着陶泥的麻袋摔在了地上,捕头看了眼马夫,向身边招呼道:“快请徐大人来。”说完便又将目光聚到书生上。
这落魄书生看起来信心十足,看来这次八成是逮到知情人了。只要能进去那些粮商的仓库,何愁找不到余粮?这样一来,杀一儆百,那些掉钱眼里的商人不得不放粮,北边的亲戚兄弟也有救了…捕头满意地想着,走到卫甫之面前拍了拍肩膀:“好好表现!”
卫甫之回礼道一声是,心下仍在感叹。这伙商贩车队是他跟随了一路,途中多次见到他们给麻袋泼水检查,卫甫之这才明白藏粮的办法。
这些小商贩狡诈、不识大体,为了钱财铤而走险,固然愚昧可恶,但真正促成这一形势的乃是那些把持资源的大商户。如有一丝争较的机会,他们又怎会羡于富商之豪,为利忘身呢…
卫甫之正想着这些,正堂后传来一声“升堂—”,一位老人正了一正红衣锦绸的官服,虚做两下担尘动作,缓缓坐上座位。他皱着花白的眉头道:“老夫便是渝郡徐知府,堂下两人上前来。”
见到两人上前同礼相拜,徐知府有了计较:这书生未曾中举,是以落魄,与胡捕头所言一致,似乎有些可信。于是他提声问道:“闲话不说了,我已问过了胡捕头。这位书生如何称呼,你可是找到了藏粮的证据?”
卫甫之回道:“小生姓卫名甫之。这粮确是藏在麻袋中,只需两缸清水,再用上我这两个竹筛,便能找到粮食。”
徐知府点头道:“好,那便按你说的。来人,准备两缸清水过来。”
片刻后,两位衙役将盛满清水的大缸摆到厅堂,卫甫之拿起两个竹筛叠在一起,向衙役招呼道:“麻烦取些陶泥出来放在筛上,不用很多。”
待衙役在竹筛上面放过陶泥,卫甫之举着竹筛放入第一个缸中,浸泡起来。卫甫之观察着陶泥的变化,时不时用手指戳入,不久后陶泥变得柔软可塑,他便呼出一声:“成了,请用力按压。”
一众人围在身旁,看着那两位衙役压下陶泥,第一层筛子留孔很宽,挤压时泥沙俱下,滤过了一些石块草根留在上面。卫甫之见状不由笑道:“这陶泥何止品质不好,根本就是河边挖来的。”
车夫不作答,神色复杂地杵在原地。
卫甫之取下第一层竹筛,显出第二层筛来。他得意地道:“请再按压一回。”这第二层筛子孔又很细,衙役们揉压之下,细小的沙砾便从中滤到水中。几番往复,筛上便只剩了些泥浆颗粒。
这时不用卫甫之提示,众人便明白剩下的是些什么了,衙役更是接过第二层筛,放入第二口缸里清洗,白晶晶的圆粒在搓洗下露出了真容。
一众人发出了恍然大悟的声音,胡捕头激动道:“大人,这些贪图小利的贩子,果真私藏了粮米,这几车的麻袋里,怕都是如此把米混在泥里。”
徐知府闻言点头:“胡捕头说的有理,传人把这些袋子都拿去洗了,看看这伙人私藏了多少。”
卫甫之听了却摇头道:“大人,泥米混合,似乎并不是这样…我这滤过的法子洗米很慢,要是几车都这样处理,他们几个商贩又怎么弄得过来,何况泥中混米,何须再掺那么多沙子呢?”说着他在厅中踱步起来。
“卫先生,你可有高见?”胡捕头恭敬地问向卫甫之,双拳抱在胸前。适才卫甫之一轮表现,让他猜到这书生是刻意来揭发商贩的了,不然怎巧地做了编竹职业,又恰好有筛可证。
卫甫之目光扫过胡捕头腰间,心神一动道:“胡捕头可否借小生这把刀一用?”
“你且用吧!”胡捕头拔刀奉上。卫甫之接了刀,一刀刺入一个麻袋,随即在袋中轻轻试探,四处比划。突然间,卫甫之得意地笑了:“原来如此,那连刀都不用了。”说罢,他便丢把陶泥倒在地上,用手层层剥去,挖出几个扁圆的沙球来。
“这泥中沙球才是藏米的地方,除去泥巴外壳,洗米时也只须一层细筛,滤掉沙子就可以得到没沾泥的新米了。这办法,果然比我泥中取米要高明得多。”
厅中人群不由赞叹,徐知府不住点头。胡捕头惭愧道:“原来是我检查时捅得太用力了,没想到这泥里另有天地。”
“我能发觉他们有问题,是因为跟着一路来了樊阳,发现他们路途中不断给陶泥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颂风广厦剑》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