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青天包拯(2/3)
包拯接着问他怎么会知道牛主人宰牛?
告状人说自己亲自到牛主人家查看了,发现牛被宰了才知道。
包拯又问好端端的为什么跑去牛主人家看人家有没有宰牛?
告状人回答不上来了,包拯替他说,就是因为他把人家牛舌割掉,牛主人为了减少损失无奈之下只能宰牛,而等他看到牛主人宰牛之后跑来告状,就是想诬陷牛主人。
这下子,告状的彻底泄气了,一五一十全招了,跟包拯的推断分毫不差,最后判告状人挨了板子,并且要全部赔偿牛主人损失。
三年知县任期很快结束,按照制度,进士任职地方结束后要进京述职,政绩合格的是要提拔的。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包拯进京述职,受到仁宗褒奖,当时包拯住的旅馆离当朝宰相吕夷简家非常近,吕夷简很欣赏包拯但碍于面子又不好主动去找包拯,于是包拯面完圣之后就等在家里,以为包拯住的这么近一定会亲自来拜会拜会自己。可吕夷简左等右等,等到最后也没等到包拯,派家仆去打听,原来包拯已经出发去端州(今广东肇庆市)赴任了。
吕夷简虽然对包拯不太熟,但包拯对吕夷简可太熟了,范仲淹、欧阳修这些大佬跟吕夷简斗法的事迹在北宋政坛广为人知,包拯没兴趣依附吕夷简,做官嘛,坦坦荡荡,大公无私。
包拯第二次赴任的端州在当时是个非常有名气的地方,因为盛产一种奢侈品“端砚”。端砚是砚台的一种,古时候读书人写字需要研磨,研磨肯定要有砚台,而端砚就是砚台中的极品,相传端砚手感特别好,研出来的墨均匀书写流畅。其实到今天端砚也很受追捧,只不过现在写书法的多用现成墨汁,研磨的少了,更多的是小圈子爱好而已。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好东西有时候往往不一定能给当地百姓带来福祉,也可能带来厄运,端州的端砚,辽东的海东青,都没能造福当地百姓,反而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根据朝廷制度,端州每年要向朝廷上贡五十方端砚,端砚并不是随地就能开采,而是要在西江北岸山上的几个岩洞里开采,岩洞里有泉水流出,砚矿就在泉水下面。想要开采端砚,就得先上山,再钻洞,再下水,然后人工用镐来凿取。
这种劳动方式,跟下井挖煤也没什么区别了。
劳动人民再辛苦,也架不住当时达官贵人们的喜爱,朝廷规定五十方端砚,可在之前的历任端州知府为了巴结权贵都是加大开采量,每年上百方的端砚进贡到开封,除了献给中央之外还要给各个朝廷大员单独送礼。每年因为开采端砚受伤的、致死的老百姓数不胜数,当地百姓苦端砚久矣。
楚王好细腰,宫娥多饿死,包拯来了,要刹住这股不正之风。他向朝廷上梳,陈述开采端砚给当地百姓带来的沉重负担,请求将端州每年进贡端砚数量由五十方降为十方。
奏疏上报上去,没过多久朝中传来仁宗诏书,准奏!
简直是天大的喜讯,端州百姓一下子减轻了负担,不仅如此,包拯还规定,今后开采端砚一律按照朝廷规定数量开采,十方就是十方,多一方也不采。
职场混迹多年,有时候扪心自问,如果是我面对多年的惯例,已经习惯沉重负担的下属和苛刻要求的上级,即使不合理不公平,我会提出抗议吗?
我不会,我会保护好自己,做好上传下达不招惹无妄之灾,可难道进士出身的包拯不懂得这些吗?包拯显然是懂的,但心系百姓的包拯根本不在乎朝中非议或是政治风险,这是一个真正伟大的灵魂。
治理端州三年民生大为改善,包拯再一次进京述职,这一次被朝廷任命为监察御史,做了一名谏官。
虽然担任了谏官,但包拯孝子、断案如神、大公无私的美名早已传遍北宋官场,仁宗本人也是包拯的粉丝,非常喜欢这位德才兼备的官员,把真假皇子案交给包拯,仁宗一百个放心。
包拯奉命办案,马上开投入到紧张的案情侦破工作中,经过大量的基层走访、查证相邻口供、寻找关键线索,终于把案情水落石出,冷青这个皇子是假的。
包拯调查发现,冷青母亲确实王氏确实曾在宫中侍奉过仁宗,龙凤肚兜是真的,也确实因宫中大火后被遣散出宫。出宫之后王氏嫁给了冷青父亲冷绪,在冷青出生前冷清父母已经生过一个女孩儿,也就是冷青的姐姐。且根据宫中起居注所记载,冷青姐弟俩生辰八字与王氏怀胎十月生产的日期对不上,不可能是皇嗣。
冷青父母后来先后病死,家道中落,他本人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于是日子过得越来越困难,四处漂泊号称自己是皇子,无意间遇到和尚全大道。全大道本名高继安,年轻时因犯罪被判充军,后来假扮和尚依靠招摇撞骗结交权贵,遇见手持龙凤肚兜的冷青便心生一计,打算到开封干一票大的、,于是跟冷青计划好到开封找皇上认亲,如果骗过去了,那么两人一辈子荣华富贵甚至君临天下,一旦被识破,马上由冷青装疯卖傻以癫狂糊弄过去,避免被进一步审出破绽。
案情真相大白,冷青和全大道无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大宋何所有》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