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仙侠 > 明朝迷雾之前期风云 > 第十二章 第二节 中枢决策机构的异变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十二章 第二节 中枢决策机构的异变(1/2)

目录
好书推荐:

沿袭了两千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后,国家事无巨细,朱棣都要亲力亲为;可他也没有吭声,压根就没敢违反明太祖定下的祖训去恢复这一制度。

奇怪的是,为什么在宦官问题上,他却动起了真格呢?

其实这恰恰与丞相制度的废除有莫大的关系。

这似乎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吧,可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又是千真万确的。因为,几乎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的丞相制度被连根拔起,其牵涉面之广可想而知,引起的连锁反应也在情理之中。

那么,宦官势力的死灰复燃和丞相制度的废除之间到底有着怎样错综复杂的关系呢?

说到这儿,我们先来看看丞相制度被废除后的情况吧。

从这个时候开始,明太祖朱元璋真正尝到了大权独揽的甜头,但他也从此纠缠在帝国繁杂的日常政务中而难以脱身。

大家很容易便能从史料中查阅到有关他那些令人吃惊的工作量的种种记载。

有学者曾统计过,在洪武十七年(1385)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这八天里,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四百多件政事。

大家想想看,他这皇帝当得苦不苦?历史上已经很难再找出第二个了。

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吧,一个人的肩膀再宽也扛不了全国上下所有的大小事务啊,得找人帮忙。

于是,他设置殿阁大学士来做自己的顾问。当然,不能放权,否则这些官员岂不是又成为丞相了?

因此,全国政务仍然是一肩挑。很难想象,朱元璋的皇帝生涯是怎样扛过来的。

当朱棣夺过权杖之后,他也吃不消,怎么办呢?

他想到的同样是找人来分担。

所不同的是,他要的不仅仅是顾问,而是真正能分担政务的人。至于权力嘛,那也是可以考虑分出去一点点的。

故而,他挑选了杨士奇、杨荣等七个人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守,参预机务。从此,一个新的中枢决策机构——内阁诞生了。

这些人可不像洪武年间的殿阁大学士,他们真正参与到了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当中,可谓举足轻重。那么,这些内阁大学士的官品一定很高吧?

不,他们基本上都只是七品。

什么?才七品?就这些芝麻绿豆官,又怎能扛起整座帝国大厦?朱棣这出的又是什么奇招呀?

其实,这并不是他的首创。历代帝王在加强君权方面,无非就两种基本的方式。

一为分散丞相的权力以达到总揽大权的目的,如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宋代的二府三司制;

另一种则以近侍的低级官员组成易于操控的决策机构,以收朝纲独断之效,汉武帝所建立的中外朝制度以及后来清朝所设置的军机处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显然,朱棣的做法属于后者。那么,内阁中这批低级的年轻官员真能胜任如此重要的职务吗?

其实,不用我回答,看到前面提到的两人的名字,大家自个就能掂量出他们的分量。杨士奇、杨荣可是明朝中前期著名的“三杨”中的两位,其能量可想而知。

不过,他们在当时并不是其中名头最响的一个,名气最大的另有其人。而说起这个人,相信大家并不陌生。

谁呀?

他就是明初一代才子解缙。

解缙是洪武年间的进士,不仅满腹经纶、才华横溢,而且性格耿直,敢于直言。在那个重典治国的年代,他亦敢上万言书,对洪武帝施政方面的不足直言不讳。

那个时期,几乎天天都有官员犯法掉脑袋,他是不是也厄运难逃呢?

奇怪的是,朱元璋看了这份痛批自己的奏疏并没有发怒,还边看边竖起大拇指,对解缙的才华赞不绝口。

这样看来,他应该要飞黄腾达了吧。

令人费解的事又出现了,他不仅未能升迁,还被皇帝直接打发回了老家,并要读够十年书才能再回朝廷。

这不太符合逻辑吧,既然对解缙赞赏有加,那么又为何不用?

其实,君主有他深层次的考量。

在那个草创年代,朱元璋正以“猛药去疴”的决心推进其理想化社会的建设。解缙毕竟太年轻,锋芒毕露,很难说会不会因此卷进什么案子里而被埋没了。

在此后所发生的事情来看,确实也证明了他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

不久之后,蓝玉案爆发;当那一场惊涛骇浪铺天盖地而来的时候,解缙还能安然地读着自己的圣贤书。

他当然明白帝王的良苦用心,只希望十年的约期早日到来,以报君恩。

没想到,约定之日还未到,朱元璋已然驾崩,连最后一面也没能见到。极其悲痛的他不及多想,连夜赶回京城奔丧。

坏了!十年还没到呢。

别人一本奏准,违反圣旨。这可是大罪一条,被贬到边远的地方做个小小的吏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明朝迷雾之前期风云》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书页 目录
阅读推荐: 宿命之环 帝国之刃 今天开始当城主 诸天窃贼 长生修仙:我能用族人的气血加点 大奥术师她今天赚钱了吗 这本小说很健康 我在星际炼丹封神 人道大圣 斗破:家祖玄帝萧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