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仙侠 > 明朝迷雾之前期风云 > 第七章 第四节 寻根究底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七章 第四节 寻根究底(1/2)

目录
好书推荐:

当然,蓝玉获罪与他的行为是分不开的。

想想蓝玉强占北元太子妃、纵兵毁关喜峰口等专横跋扈之举,哪一条会是小罪?被治罪应在情理之中。

问题是罪不致死呀?为何要以谋逆的罪名来将他处置呢?看来原因并不是我们所想像的那般简单。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在翻阅史籍的过程中又找到了一则史料,咱们一起来分析一下,看看对此是否有所帮助。

在《明通鉴》中记载了这么一个事情:

蓝玉曾经对太子朱标说:“臣听术士说过,北平有天子之气,殿下可要当心啊。”

当时,朱标并不在意;不过,这件事竟辗转传到了燕王朱棣的耳中,蓝玉由此受到后者的怨恨。

大家都知道朱棣城府很深,得罪了他可不是闹着玩的。

果然,太子死后,燕王到京师吊丧时,在众人面前忧心忡忡地说:“这些公侯手握重兵,又飞扬跋扈,恐怕将来有尾大不掉之忧!”

洪武帝因此更加疑忌功臣,仅仅几个月之后,蓝玉便被诛杀了。

在他的这部史籍中,夏夑认为蓝玉被处死的主要原因是燕王朱棣的构陷。我认为,这个论断是经不起推敲的。

相信大家还记得,胡惟庸案发时,也有人说蓝玉是“胡党”,甚至在李善长出事后,不少功臣都因此受牵连,结果怎样了?那时蓝玉不还是活得好好的。

而且,蓝玉之死并不是个案,与他共赴黄泉的有一万五千之众,这就更能说明问题了。燕王的诡计一定不是其主要诱因,最多也只不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罢了。

不过,这个史料也给我们提供了另一条重要的信息,即朱标死后几个月,蓝玉案就发生了。

如果我们从这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能否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呢?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太子朱标,他在洪武元年(1368)被确立为接班人后,受到极大的重视,洪武帝不仅任命包括李善长、徐达、宋濂等人在内的大批文武精英教他文治武功,后期还逐渐让他处理部分政务以培养他实际的治国能力。

朱标也很努力,确实没令他父皇失望。政务练达,在群臣面前也树立起了一定的威信;又由于他历经建国前后战火的考验,在开国功勋武将中也积累了不少的人望。

朱元璋对他所立的这位太子是比较满意的,唯一还让他放心不下的是,太子过于仁柔。可是,朱标也觉得其父治国过猛,这应该算是他们父子俩为数不多的分歧之一吧。

有一次,太子劝他父亲不要用刑过滥。朱元璋没有说话,只是让人找来一根长满刺的棍子摆在太子面前并示意他拿起来。

这样的木棍怎么拿?没个抓手。

看到朱标无从下手的样子,朱元璋这才出声,拉下脸来冷冷地说:“把棍子上的刺削掉,你就容易拿起来了。我所杀的人都是刺,把这些刺一个个除掉后,将来你坐江山,才能坐得稳哪。”

前面提到的胡惟庸案和李善长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所不同的是,胡惟庸案所要解决的是丞相制度,因此涉案的几乎都是文官;此后随着众皇子就藩各地,国家也由功臣守边逐渐过渡藩王守边,所以李善长案中被牵连的包括了不少军功武将。

洪武二十五年(1392)四月二十五日,太子朱标意外病死,洪武帝无奈之下于当年九月确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作为未来的继承人。

这样一来,整个计划全都被打乱了。

原本朱标在生时,朱元璋尚且要除掉部分功臣以维护朱家天下的稳定;现在朱允炆从未经历军伍,也无处政经验,你叫朱元璋怎么放得下心呢?

从这个立场出发,进一步除掉潜在的威胁已是势在必行。

由此观之,燕王只不过是道出了洪武帝心中所想,助推了这一场血雨腥风罢了。

从中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朱元璋要给蓝玉扣上一顶谋反的帽子,又为什么要在这场政治风暴中,把剩下的开国功臣几乎一扫而光。

也许,有读者会发现,还有几位公爵仍然活得好好的呢,谁呀?

颖国公傅友德、宋国公冯胜与信国公汤和。

不过,他们也只不过多活了一两年,傅友德和冯胜分别于洪武二十七年和二十八年被先后赐死,而汤和也病死于洪武二十八年。

再加上此前已经病卒的徐达、李文忠(先后亡于洪武十七年和十八年),这时有威胁的功臣已荡然无存。

再也没有人能威胁到他朱家的天下,在这个方面,洪武帝应该感到放心了。

几年之后,也就是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他崩逝于西宫。不久“葬孝陵,谥曰高皇帝,庙号太祖”。

他以过人的魄力,结束了元末的纷乱局面,开创了又一个繁荣的封建王朝,并且一生都在努力追求建立廉洁政府的理想;然而,在鼎革之际,多以重典治世,似有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明朝迷雾之前期风云》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书页 目录
阅读推荐: 宿命之环 帝国之刃 今天开始当城主 诸天窃贼 长生修仙:我能用族人的气血加点 大奥术师她今天赚钱了吗 这本小说很健康 我在星际炼丹封神 人道大圣 斗破:家祖玄帝萧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