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作者对作品的自我解答(二)(1/4)
(十一)《三点钟》的故事原型人物正是取材于德国一个全世界闻名遐迩的哲学家——康德,故事灵感来源于我曾上哲学课时老师讲过的一个小故事,即康德先生一生从未出过小镇,但学识极高,生活也极其规律,每天下午三点钟出门散步。pingfanwxw.org有一次因为读书太入迷,所以错过了时间,但周围的人一直以他出门的时间为三点钟。这是一个讲个人人格魅力的故事,讲古代大哲学家的故事,读来令人佩服,但我听来有一种别样的感觉,所以我想以此为原型写一个讽刺故事,有关于一个笼罩在权威之下无人敢反抗的故事,像《皇帝的新衣》一样。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是抱着这样的核心思想来构思这个故事。
但在落笔的时候,文思泉涌,笔头写到一半就不受了控制,我开始带去了那个叫康德的男人,开始想到了他的家庭,想到了他的父母,于是开始延展开来,从一个人的故事,讲成了一群人,一个家族的故事。从一个讽刺权威的故事,变成了一个讽刺有钱人的虚荣,讽刺贵族的虚荣,讽刺因地位的虚荣叫家庭破碎,讽刺在名利场中遗忘了真正的珍贵,遗忘了曾经的初心,所以最后的结局是:祖父成为爵士之后,还没等别人叫他一声老爷就死去了,死亡的方式很不贵族,很平民化,这一点我灵感来自于余华《活着》里面富贵的父亲,只不过死亡场面没有发生在厕所。而祖母,守着祖父的基业同祖父想要在名利场中混迹的心,将儿子送去了大城市里,自己一人孤独的死去。紧接着是康德先生的母亲在病榻上孱弱地死去。继而是亦父亦友的老管家。这个家庭一直在拼命地挣钱,拼命地往上爬,但普通家庭的温暖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失去了。
最后,这个家庭表面奢华至极,充斥着华贵的金钱味道和高贵的爵士地位,但只剩下了一个在远方徐徐老矣的父亲和一个厌恶贵族声名场的康德先生,两人得到了很多人无法得到的一切,但最后却落了一个凄凄凉凉的下场,不可谓不悲剧,但这种悲剧早有痕迹可寻。康德先生的父亲,醒悟之时为时已晚,最后不得不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在所谓的都城,所谓的天子脚下孤独的老去。而身在小镇、从未走出过小镇子的康德先生,一边在父母恩保护之中不必陷入名利场,一边同世界的亲近之人失去了联系,只能一个人以书籍为借口,打发自己的光阴和伴在光阴之中的孤独。他已经无力拯救这一家因为疯狂和偏执走入歧途的贵族了,他们所追求的金钱和贵族地位在死后也都会化成泡影,他们追逐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历史不会记住他们为了成为贵族付出的代价,普通人在历史的大船面前,终将是被碾压遗忘。康德先生是一个富人变成贵族但失去了幸福的见证者,是无力改写一切的旁观者,是一个在财富和权力之间选择了读书来逃避也好、批评也好的清醒者。
所以,行文至最后,一篇小说的主题就在不知不觉之间就变化了,这是一个作者的失败,失败于没有按照自己的大纲写下去,这也是一个作者的快乐,快乐于不经意之间创造了一个我自认为还不错的艺术品。
本文的第一句很像《百年孤独》的开篇,虽然心底里我并不愿意承认有意模仿,但还是有几分相似的。整个故事的前半段,亦或是花了很大笔墨的前三分之二,就是一个家族慢慢被名利吞噬的经过,而后是成为贵族所采取的手段。其中不乏大量直白辛辣的讽刺,可能与我农村的出身有关,也可能与我对历史的认知有关,所以言语很激烈,乃至于不知收敛,为此文章以一种很叫人不解地方式被封禁屏蔽了。我对此不置与评价,因为艺术只要不落于低俗,那无法被接受,一般不是作者的责任。同时,这也激发了我写另一篇讽刺文章的灵感,所以理应该感谢,而不是批评。
而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我发现文章的前半段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心思想有所雷同,这实属巧合,并没有抄袭或模仿的意图。因为,即便是身为一个爱好者,我至今仍是没有读过如《了不起的盖茨比》和《百年孤独》那样子优秀的作品。
而作为一个多数时间浸泡在西方文化历史中的写作者,细心的读者会在文章中发现小镇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地方,有中式的文化和工匠,也有西式的爵位和建筑,当然也有一些中西方都有的名利场的蝇营狗苟,曲承逢迎,那是我个人对于创新写作的一种追求,所以读来可能觉得奇怪,实属正常。
《三点钟》,题目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只算是一个渐渐日暮的时间,象征一个家族的衰弱,象征人的迟暮,也象征明天太阳照常升起。本文有关名利的主张显然是柏拉图式的,是清高文人式的,仅代表着一个人的观点,只与立场有关。而且,文章毛病其实不少,比如头重脚轻,因为要想完整地这一部几十万字的大部头著作,太耗费时间和精力,那都是我目前所不具有的,也是能力无法达到的。文章中有很多描写的错误,文法的错误,没来得及订正,亦或是从作者的角度难以发觉。十分抱歉,唯一只能请求读者包容一下从来没有学过正经的中文写作的我吧。
(十二)《眼泪》是一篇脱胎于本人母亲和我讲述的遭遇的故事,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嘲讽录》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