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4章完结(2/4)
坠一块沉沉的铁铅,完了用这几个手指去弹古琴。
铁铅沉重,手指僵硬颤抖,弹琴肯定走音,得练到指缠铁铅,音如流水才算圆满。
眼前这男人,一双‘机关手’十分明显,我心中立刻有了分晓,想必此人,定是卫光头所请的帮手之一,他怎么会倒在这儿?难道是卫光头他们出了什么变故?
我连忙伸手去探他的气息,好在还没有断气儿,伸身上也没有明显的外伤,也不知是怎么晕过去的,当即,我只能先带他回山洞。
进了山洞,我弄醒豆腐,也顾不得跟他解释,让他开了水壶,给这机关手灌了些清水,又是掐人中,又是敲背心,半天人才缓过气来,咳嗽了几声,悠悠转醒,语气虚弱的说:“哎哟……我、我这是在哪儿?”
豆腐将脑袋凑过去,说道:“我是牛头,他是马面,我们俩带你回老家。”
机关手眨了眨眼,哪里会上豆腐的当,呻吟几声,道:“我明白了,二位想必是陈兄弟和窦兄弟,幸会幸会。”
豆腐想吓唬人,结果人完全不上当,他有些挫败,问道:“你怎么认识我们俩的?”
机关手说道:“卫兄弟说了,如果遇上两个男的,一个面冷,一个面热,一个冷静睿智,一个胡闹不靠谱,肯定就是你俩。”说完看着豆腐,道:“窦兄弟啊,你也太不靠谱了,就算你长得像牛头,这位陈兄弟也不像马面啊。”
我听完,对此人好感大增,说道:“看这位老哥就是明白人,你大半夜的,急匆匆上山头,又忽然晕倒在地,究竟出了什么事?”
机关手猛的一拍额头,道:“出事了,卫兄弟他们三个被困住了,我这不是逃出来搬救兵吗?”被困住?我心中一惊,心说莫非卫光头他们已经进了古墓?怎么会被困住?这么一想,我不禁道:“就算是有机关,有你在,也应当无事,他们是怎么被困住的?”
机关手神情急切起来,立刻跟我们两人说起了事情的原委,我和豆腐听完,只觉得目瞪口呆,没想到山中竟然还有如此离奇古怪之事。
☆、第六十七章 追踪
卫光头此行,一共带了三人,机关手姓冯,道上人称‘冯鬼手’,一双机关手出神入化;另一人身手了得,擅长使用一柄钢刀。
这钢刀,据说还是一件辟邪的古物,不管是用来砍人还是砍粽子,都是得心应手。其主人是个倜傥利落的汉子,叫吕肃。据说他祖上还是民间抗日英雄,祖传钢刀绝技,当年用那把钢刀,砍死过不少鬼子,传到这一辈,不知为何走上了挖蘑菇的路。
第三个人叫罗德仁,没什么特别的本事,但此人心思很灵敏,足智多谋,凭借着他的聪明,已经在道上混了十来年,大有名气。
当时,卫光头接到消息,此次行动被一伙儿条子给盯上了,原计划是带着我和豆腐一起走,后来不得不四人临时启程,未免手机被监控,因此事后连手机都没有用。
几人乔装打扮,改头换面,由卫光头靠着鬼王遇龙杯里的信息,带着三人一路往凤嘴村而去,这一路的艰辛自然不必说。
三人在白天到达了凤嘴村,那是个早已经破烂不堪,连正经房屋都没剩下几间的古村。与其说是村,到不如说是遗迹好一些。
这四人自然不懂得什么望气发墓,因此要想找到墓的准确地点,就得下探铲摸索。当然,山头那么大,也不是瞎摸索,否则到处打洞下铲,那得打到猴年马月?
下探铲找墓,不是到处打洞碰运气,而是要结合历代的葬俗来判断下铲的大体位置。
自汉代以后,就有葬山不葬顶,埋坡不埋岭的葬俗,包括现在都一直沿用。
中国的葬俗,繁复杂多,涉及广泛,非一语可以言说,但总归起来,也有一套规矩,这些规矩被盗墓贼千年总结下来,形成了铁一样的定律。
这个在行业内有句口诀:春秋战国山顶找,秦汉皇陵山岭捞;东汉南北在山腰,隋唐粽子坡下寝,明清见气就起灵。
这句口诀流传广泛,意思很明确:春秋战国的墓,埋在山顶高处,秦汉则在山岭,讲究开山为陵。东汉和南北魏晋时期的墓葬,大多埋在山腰;隋朝、唐朝至宋朝,则一般在山腰坡下面。
明清时期,墓葬形式更为广泛,对于具体地点就没有那么死板,遇见好穴就下葬,但总体来说,还是遵从‘葬山不葬顶’的原则。
这几句盗墓贼千百年来总结出的口诀,在第一次‘招安’后,紧跟着便传入了考古队,并且广泛运用,屡试不爽,气的盗墓贼一个个咬牙切齿。
四人到达凤嘴村时是白天,盗墓挖蘑菇,一般都是趁着夜间干活,好避开人。但这深山里,没有人烟,也不用忌讳,几人立刻开始找墓。
遵从葬山不葬顶,埋坡不埋岭的葬俗,几人将这个公主墓的位置,锁定在了山脚以下。
在鬼王遇龙杯中,卫光头得到过一个信息,那就是墓前有神泉,也就是说有一处水眼或者湖泊一类的东西,按照这两个标准,然后再下探铲,墓室的位置,应该很容易就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鬼喘气》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