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仙侠 > 宋朝到底咋回事 > 第96章 西巡洛阳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96章 西巡洛阳(2/5)

目录
好书推荐:

。迁都如此重要的大事,且之前臣子们都了解了皇帝的态度,在这种你知我知众人都知的情况下,却一直没有摆到台面上说,原因不外乎两点:

一是时机未到,二是反对的力量着实不小。

会议研究、会前酝酿是永远不变的道理,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此番赵匡胤决定把迁都这件事上会,只能说明一点:

我已做好完全准备,势必推动此事落地。

然而事情发展的结果呢?

第一个公开站出来反对皇帝的不是什么国家重臣,而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官李符,他当时的职务是起居郎,这个官职是负责跟着皇帝贴身记录皇帝日常言行的。

对,就是这么一个在皇帝身边工作的近臣,竟然第一个旗帜鲜明的跳出来反对皇帝,而且还洋洋洒洒的列出了八大理由:

一是洛阳城市凋敝;

二是宫室残缺;

三是宗庙未修;

四是官员不齐整;

五是周边百姓生活困苦;

六是军粮供应困难;

七是洛阳没有修建防御设施;

八是夏日迁都,车马人员数量巨大,难以搬迁。

赵匡胤如何回应的呢?就三个字,

“上不从”。

李符这些个理由看起来又全又准,实际不值得推敲。

城池、宫室、宗庙都可以建设,搬迁的事情夏天搬不完,也可以一边修房子一边慢慢搬,从来没有那个都城搬迁是一蹴而就的。

真正影响洛阳作为都城的重要因素,其实就是那个军粮供应的问题,或者说是都城物资粮食供应问题。

这里就插入讲一下洛阳的建都史了。远一点的就不提了,从隋唐开始说吧:

隋唐时期,洛阳或是直接作为都城,或是与长安共同两京并重,或是以东都做陪都。总之一直是都城top2的存在,

而开封则是自五代以来才进入都城的选项:后梁时期,先定都开封、再洛阳、最后又是开封;后唐定都洛阳;后晋先洛阳、后开封;后汉、后周都是一直定都开封。

这期间中原政权的都城由长安、洛阳再到开封的变化,水路运输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因为都城聚集了包含官员、军队以及民众在内的大量人口,在古代运输体系和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陆路运输耗损太大,一些天然河流也经常会出现水急浪大的波涛之患,因此供应都城的粮食物资必须通过水路运输,或者具体点说就是漕运,才是最为经济稳妥的。

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目的就是把粮食从江南产粮区高效、经济的运到京都,因此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南北。

但是受地形的限制,从洛阳到长安无法再通漕运,如果进行物资运输,要么冒着黄河波涛之险逆流而上到潼关再转陆路,要么直接走陆路,这两者都决定了沿途运输中数量巨大的耗损。

所以隋唐时期经常出现长安、洛阳两京并重,甚至史书有时就直白的记载了“皇帝率臣子就食于洛阳”。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长安周边的关中地区本身无法支撑京城的巨大人口,而其地理位置又过于远离产粮区且不便漕运,所以长安这才慢慢退出了都城选项,这是历史和自然发展的必然结果。

同样的原因,自五代里来开封能够逐步取代洛阳成为都城,也是靠着更为便利的地理条件和漕运优势。

开封依仗的汴渠联通了黄河与淮河,自汉代以来就是中原地区重要的运河,运输极为便利。

且开封四面平原,耕种有优势。反观洛阳,自巩义以西开始便进入丘陵地区,洛阳周边北临黄河,东、南、西三面都是山地,尽管洛阳本身是一个盆地利于耕种,但作为都城来讲,这仍然远远无法支撑。

晚唐进入乱世以后,如果想以洛阳为都城,必须要耗费极大的精力修建、疏通、维护运河以确保漕运,但这对处于战乱、朝不保夕、财政捉襟见肘的中原政权来说,太过于苛求了,这才有了定都开封的懒人决定。

但仅管如此,也绝不能说明开封就比洛阳适合成为首都,因为选择首都除了要考虑经济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国防因素。

对一个国家来说,都城就应当是最为坚固的堡垒。这里除了城防建设本身的因素,更为关键的就是都城周边的地形。

而在这一点上,洛阳、长安、北京、南京都要胜过开封许多。朱棣后来执意迁都北京,是要凭借燕山、太行之险,以天子守国门。

赵匡胤决定迁都,也是因为燕云十六州还在契丹手中,从长城到开封,千里平原无险可守,北方骑兵朝夕可至。

宋朝刚建立之时,内外交困、财政匮乏,故开封之基业不可轻动。然经过赵匡胤近17年的治理,内地已平、朝局稳固,此时决定迁都是正确的,宋朝有能力、也有精力推动洛阳的都城全面建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宋朝到底咋回事》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书页 目录
阅读推荐: 宿命之环 帝国之刃 今天开始当城主 诸天窃贼 长生修仙:我能用族人的气血加点 大奥术师她今天赚钱了吗 这本小说很健康 我在星际炼丹封神 人道大圣 斗破:家祖玄帝萧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