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仙侠 > 回到三国的三个人 > 第一卷 重识三国 第14章 良家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一卷 重识三国 第14章 良家子(2/3)

目录
好书推荐:

时不时的,他还会帮助邓冲做一些修缮房屋,劈柴打水等家务,向邓冲请教步卒战阵之道,与他一起思考军阵,演两军阵前变化。

又或者跟杜尚学习一些斥候常识,布置小的陷阱,然后拿起猎弩,到山林田野间捕捉野雉野兔等,带给两人补贴肉食,也给自己打打牙祭。

三年下来,正在长身体的高顺变得魁梧壮硕,身体条件已经完全满足军士的选拔要求了。

由于双亲早逝,合丘北乡也没有与高顺相熟的少年玩伴,再加上整日习武,十七岁的高顺有着远超同龄的沉稳干练,也养成了寡言少语的性格。

平日里,沉默不语的高顺,常常带给高平一家人一股严肃不可侵犯的感觉。这倒是让高平对高顺愈加看重,当成了真正的亲人。

对于高顺从军前的这段经历,高国既有唏嘘,更多惊叹。

结合两世的记忆,高国清楚,东汉王朝的正规军人一年军饷约3万钱,其中1万钱左右是用于每年每人的粮食、衣物、甲器等使用损耗。

再加上难免的克扣和贪墨,实际到军士手中每年结余的约在10000钱至18000钱之间。

这个数字相比其他的绝大多数王朝都要高得多了,因此在尚武精神犹存的汉朝,从军算是一个既有前途,又有钱途的职业。

而东汉王朝从军的人,要么是出身贫寒的黔首,想要补贴家用或是博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

要么就是已经衣食无忧的豪强子弟和良家子,需要服从家族的整体发展考虑。

高顺的例子可以说恰恰居于两者之间,又同时反映出了两者的不同境况。

假若高顺不是父母双亡,而是父亲早逝,母亲尚在,他与母亲两人恐怕也难以照料八十亩的田地。

很有可能高顺就得选择卖掉四五十亩田地来摆脱暂时的困境,等到长大自己后,再通过从军来补贴家用,顺便给自己攒下一笔老婆本。

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黔首从军了,当田地的收入不能够再满足自家的食用和税赋时,通过从军来合法地开拓家庭财源,同时省下一个人的口粮,成为了一种在边郡尤为普遍的选择。

反过来,当他进入高平家的时候,他并不需要供养高平原有的一家四口人。当然,也没有哪个五口之家能指望一人从军就养活全家。

而高顺成年后不可能分到高平家的财产和土地,另立门户。所以他另谋出路是必然的。

事实上,即便高平家达到了10万家财的中产之家,而下一代又有2、3个成年男丁的话,均分家产都必然会导致下一代人进入越来越穷的境地。

这种时候,这样的家庭选择供养一个人,不参与农业劳动,从小培养成准军人,攒一份新的家财,也就成了一种不错的选择。

大部分良家子选择从军的原因就在于此。

一个良家子从军五到十年,如果没有阵亡,攒下的军饷足以回乡买下一大片田地,顺带着可以帮助整个家族向小地主甚至小豪强稳稳迈进一步。

这也是汉代豪强子弟从军积极性较高的根本原因。

实行募兵制的东汉并没有固定的征兵处和征兵季节,一切要等到国家有战事需求,或者补充退役军人缺额的时候,才会发布招募士卒的通知。

好在雁门地处边郡,边境战事相对频繁,高顺年满十七后,没等几个月就从杜尚那里听说了朝廷下达了招募材官勇士的诏书。

于是他为自己又购置了两套看着还不错的行头,向里正和乡啬夫做了从军应召的报备。

临近参军之前,高顺买了酒肉,再次拜访了邓冲和杜尚,感谢这两人三年间对自己如师如父的教诲。

两人见证了高顺一天天长大所发生的变化,看到今天这个神色坚毅的少年,邓冲忍不住老泪纵横,说道:

“吾曾有幸听闻一位将军,在校场选军的时候说过:能不畏矢石,执戈向前者,是为一军之胆,可称先登之士;能不惧奔马,严守阵型者,是为军中磐石,可称陷阵之士。而今以汝之坚毅沉稳,已然陷阵士矣!”

听了邓冲的话,杜尚哈哈一笑,大声说道:

“先登虽勇,多死于冒进,陷阵刚强,却能长存。汝可得再多几分斥候的机警,届时,陷阵亦可灭先登矣!”

此刻酒席间的几人都绝未想到,杜尚的这番酒醉之语,竟然一语成谶,在二十年后的一场悲壮战事中,成为两支传奇军队交战历程的最佳注脚。

----------------

注:之所以在前面花了这么多章来描写高顺。一方面是因为本书三主角的设定,先天决定了整本小说没法像其他的小说主角,就一条线的升级打怪就行了,也不存在一两个人的经历就能够丰富详实地反映出整个汉末三国的生态结构。

另一方面,本人认为这个时代的主角永远是这些璀璨的英杰们,他们都有各自完整且独立的人格,他们也应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回到三国的三个人》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书页 目录
阅读推荐: 宿命之环 帝国之刃 今天开始当城主 诸天窃贼 长生修仙:我能用族人的气血加点 大奥术师她今天赚钱了吗 这本小说很健康 我在星际炼丹封神 人道大圣 斗破:家祖玄帝萧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