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一卷 重识三国 第4章 夜谋出路 下(1/2)
东汉中后期,黄巾起义前,内郡的叛乱还是很少的,多以山贼水寇匪乱为主,这些一般都是交由各郡的郡兵、各县的县兵去搞定。dengyankan.org也就是前面说的从政掌军的道路。
除此之外就是边疆的叛乱,主要是并州交界的匈奴,幽州交界的乌桓、鲜卑,以及凉州的羌族了。
张猛父亲张奂的威名靠的就是平定了匈奴和羌族叛乱。
若是自己想要混到军功,应该也是得在边境找找机会。
首先是凉州,算是自己家族势力的大本营,将来真要是能参与逐鹿天下,凉州或者说包含关中三辅在内的整个关西对自己的支持都是极为重要的。
可是张猛绞尽脑汁也没想起在光和年间凉州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战事。或许这几年的太平还得拜自己的父亲张奂以及同为凉州三明的皇甫规、段颎所赐,他们仨的战功直接震慑得羌族不敢再随便叛乱,而自己接下来几年若是呆在凉州,自然也是无仗可打的。
等到下一次凉州战事爆发的时候,已经是中平年间,皇甫嵩平定黄巾之乱之后。那个时候也不仅仅是羌乱,更多的是凉州境内的汉人豪强野心勃发,心生异志,羌族部落大多时候也只是跟随这些汉人豪强征战罢了。
中平年间的凉州战事,张猛印象中拖拖拉拉打了很长时间,还换了几次主帅,第一次应该是皇甫嵩挂帅但由于受到功高震主的猜忌而没有打完。
第二次张猛记得比较清楚,主帅是张温,董卓为辅,但最终除了董卓的兵马,其他几路大军都失败了。
最后第三次又是皇甫嵩为主帅,才勉强平定了叛乱。
换句话说,如果自己要一直待在凉州从军的话,得等上好几年才有大战,期间还错过了黄巾之乱,而结果很有可能是被董卓坑死?
好吧,如果不在凉州的话,那么并州匈奴那边呢?可一想到并州刺史董卓,张猛本能的对那里产生了一股排斥。
根据张猛脑海中的印象,南匈奴似乎早就被打趴下了,完全成了汉王朝的豢养的一条草原猎犬,主要的敌人还是更北边的鲜卑,以及时不时的乌桓叛乱。
而要去打鲜卑和乌桓的话,似乎从幽州更为方便?但那里不一定有自己父亲的旧部啊。
混军功,混军功,看样子这军功并不是想混就能混啊。张猛不禁感到一丝心烦意乱,究竟到哪才能靠父亲的旧部混点军功呢?
军功,旧部,旧部,军功……难道从军还比从政更难?
思索间,张猛猛地抬起了头,为什么一定要靠父亲的旧部才能有军功呢?
说到底是因为他害怕啊!
即便有父亲的推荐,他最多也就是从中层军官做起,但不管去哪平乱,一个中层军官终究还是要亲自上战场的。可张猛两世加在一起,也从来没有杀过人见过血。
这一世虽然出身将门,但张猛在家中排行老三,是为幼子,对张奂而言可谓是老来得子,并没有见识过沙场残酷。
再加上张奂晚年已经不愿牵扯世事,只让几个儿子好好读书练字。他虽然不像两个哥哥一般钟爱书法,自己也时不时偷偷练武,但充其量也就是个三流还不及格的武将水平。
真上了战场,别说杀敌立功,马革裹尸到是容易一些。即使军中能有一些家丁亲卫,但战场上刀剑无眼,这就能保自己平安无事了吗?
张猛从头到尾就抱着混军功的心思看待从军这条路,所以才想着依赖父亲的旧部。可世上哪有免费的午餐,真要到边疆战场去混军功,结局多半是壮志未酬身先死了。
想要从军中杀出功名,然后再转职地方为政,这条道路不是张猛能走得下去的。
这条路适合什么样的人?
董卓就是现成的例子!
董卓不过是一豪强出身,这样的身份在凉州没有一千也有八百,可为什么偏偏是他杀出了一片天地,而今官拜并州刺史?
那是因为这个人武力够高!心够狠!还有不错的脑子和心胸!
张猛两世的记忆中都有着董卓年轻时的记载:武艺高强,力大无双,作战时常常背带两副箭囊,纵马疾驰时也能左右开弓!
永康元年,董卓随张奂大破叛乱的羌人,因功得赏赐缣布九千匹,悉数分给麾下部卒!
这样的人,这样的武力,这样的手腕,才最终从沙场的一群武夫中,走到了权倾天下的地步!这条路真的不是自己这个餐馆小老板能走下去的!
再想想自己的父亲张奂,其实走得还是从政掌军的道路。
虽然汉代不像后世,没有以文驭武的现象,汉代的文臣也多有慷慨豪迈的勇气,更不乏精通兵法谋略的儒将。再加上太守有掌兵的权力,催生了很多文武兼备的能臣,但仔细捋捋这些人,自东汉以后,几乎都是走得先从文主政而后掌军指挥的路线。
或者也可以说,将帅这两个字逐渐有了区分。
父亲张奂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回到三国的三个人》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