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037章 在渔村放电影(1/2)
镜头1
团政治处电影组编制四个人,组长是任维友,瘦高个,是内蒙古敖汉旗人,原来就是放映员,能吃苦。
镜头2他黝黑的脸庞,隆起的颧骨,门牙上显露着黄褐色的痕迹,那是常年喝红茶留下的茶斑。
镜头3三个放映员,一个是原政治处通讯员,后安排到这里的放映员樊红军,四川兵,另一个叫杨秀明,和丁朝阳是同年兵,都是吉林省人,他性格急躁,但画得一手好画。
镜头4他们是团里文化工作的操作者,掌握着团里文娱活动的中心,团里没有他们将是死气沉沉。
镜头5电影组的设备多,要学习的东西非常多。
镜头6他们仨放映员,合力完成放电影、放广播和图书馆阅读的工作。
镜头7军影站每周都会有一部电影拷贝,发到各单位,或到车站取,或到上个单位传片,每次接到一部电影拷贝,都要倒一遍,检查胶片是否有断裂,发现断裂要接好,接片技术,事先是要练习的。
镜头8一盘胶片一千多米长,中间要是断裂不接上,影片故事情节不连贯,会影响播放质量。
所以,每个放映员都经过接片的练习,就是右手倒片摇动时,左手轻轻挡住影片两边,发现有齿牙感的地方,就要停下来,剪去坏损的画幅,将保留的画幅在画格处整齐的对接上,刮去胶片表皮层物质留下片基,再用特制的胶水粘牢,保持胶片的完整性。
镜头9架设放映设备,是放映员的基本功,丁朝阳练得安装放映机箱,已经达到事先能定位,光源一开,正好打在幕布上,不偏不倚,虚实得当的程度。
镜头10经常看到操场上丁朝阳和其他放映员抬着发电机,拎着放映机箱和三脚架,快速支起银幕,挂上音箱,连上音频导线,为部队放映而忙碌的身影。
镜头11每次架设放映设备,一般二到三个人,分工合力,最快用时六分钟,私下训练上千次,军影站会不定期组织比赛,或来考核检查,对不合格的单位,他们会提出整改意见,甚至要求单位领导换掉不合格的放映员,每个放映员都如坐针毡。
镜头12团政治处对放映员的要求是苛刻的,能在电影组工作的人必须勤快,好学上进,精益求精,还要讲团结,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战士,他们是品质优良,拉得出去,干得漂亮的一帮人。
镜头13设备多,技术强,要求放映员对放映设备的了解,要如数家珍,为了能快速排除声音设备故障,每个放映员都要默背扩音器原理电路结构图。
镜头14丁朝阳经常到连队去,收集好人好事儿,回来制作成幻灯,每当放电影前,都来一段战士们自己的生活事儿。
镜头15经过一段刻苦练习,从架机器,到默画电路图,丁朝阳成了快手,把其他人远远拉在后边,为以后打牢了晋升的基础。
镜头16每年夏季,电影组都要跟随部队到东北炮兵靶场去参加演练。
镜头17这年,部队到大连实弹演习,电影组除了保障部队看电影外,还义务给当地老百姓放电影,丁朝阳住在大连营城子的渔村老乡家,白天训练操作机器,晚上放映。
镜头18他们的电影,大大融洽了军民关系,部队住在百姓家,能很好的与老乡接触,增进与他们的友谊了。
镜头19有一次放映收工回来,看见炕沿上放着两洗脸盆煮好的大对虾,老乡说:“你们辛苦了,村里乡亲们的一点儿心意,这是下午出海刚回来的渔船打的对虾,你们尝尝鲜。”
镜头20两洗脸盆,那可是十多斤呐,老乡的热情和美味的大对虾,让他们感到为村民放映,值了。
镜头21丁朝阳第一次吃海鲜,以前都吃跟部队吃粗粮,吃口对虾,感觉好吃极了,盐水大虾,天下第一美味,让丁朝阳他们感到渔村百姓的朴实热情,浑身的疲劳瞬间即逝。
镜头22在生产队的场院里,电影组练习着机器架设的收放速度,各自练习掌握加速技巧。
镜头23丁朝阳动作麻利的练习着架设银幕的杆儿子,杨秀明收着挂银幕的绳子,闲暇时间,默画扩音器的电路图,镜头24周围有许多百姓驻足观赏,看他们练得满头是汗,可爱的老乡还打来水,让他们洗脸擦汗,有的送来热水给他们喝。
镜头25旁观的百姓好奇地看着他们训练,品头论足的评论着他们的动作说:“一个快而不慌,另一个看似挺忙,但是不够快。”丁朝阳知道他们在评论自己快而不慌,沾沾自喜。
镜头26丁朝阳坐着吉普车,到当地军影站去取片。
镜头27部队演习期间,每周必须保证部队看上一场电影,每到一个驻地,都要先和当地的军影站联系,以保证供片,有时会给一些新片,有时只给过时的片子,或是和当地的部队放映单位临时传片,才能看到新片,每当这时,丁朝阳都格外忙乎。
镜头28团里小车班保证电影组的传片工作,每当接到军影站接片通知,他们先通知小车班值班员。
镜头29电影拷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漫长的旅途》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