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15章 归途中(1)(1/2)
石万里进站后,一辆客运大巴进入站台,旅客们争先恐后地排队上车了。
石万里告别了母亲,乘着公共汽车,从广兴县城出发,伴随着一路滚滚的沙尘,开始了奔赴农村这个广阔天地的人生征程。
时值初秋,离开广兴,离开亲爱的妈妈到远在一百几公里乡下的石万里,携着简单的行李,坐在公共汽车的硬座上,望着窗外飞速掠过的山山水水,田园连片,阡陌纵横,江河交错......时此的广兴大地,许多地方还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
嵌镶在汽车车厢顶部的扬声器正在播放着石万里小时听他父亲最喜欢唱的那首世界名曲《共青团员之歌》:
听吧!战斗的号角发出警报,穿好军装,拿起武器,共青团员们集合起来踏上征途,万众一心保卫国家。
我们再见吧,亲爱的妈妈,请您吻别您的儿子吧!再见吧,妈妈!别难过,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
听着这首熟悉又充满豪情壮志的“离歌”,一股豪情夹杂着离别母亲的离别之情似潮水般冲击着石万里的心扉,热血在他浑身贲张奔腾。
“再见吧,妈妈!别难过,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石万里情不自禁地也跟着低声哼了起来。童年的记忆与母亲的关爱,还有与发小兼同学的梁文达那段三载同窗共奋读和在乡下一起度过的那段难以忘怀的往事,像一幅幅画图在他的脑海里浮现——石万里初小毕业那年,以优异的成绩,选择进了县广兴一中班。不久,他和母亲也举家迁到了县城….
真是无巧不成书,在家乡读小学就以品学兼优的梁文达,也在那年小学毕业,被县广兴一中录取,与石万里成了同校同学。
石万里放学回到家中,把这件事告诉了父母亲。石德天一听家乡也有人在广兴县一中读节,听了后,高兴得像中了大奖似的,叮嘱石万里星期六放学就带梁文达回家吃饭,认认门。也勾起了他浓浓的乡愁。
早几年,石德天在《寻找历史古迹》一文中,曾经慨叹一些地方的名胜古迹在城镇化的风潮中被拆除,还有一些村子里的一些古树被树贩子连根盘走。
坦率说,尽管石德天也时常遭遇人生的挫折,但却很少失去内心的安宁,然而当他偶然知道老家的古树在几年前便被人强卖一空,其时内心不可不谓翻江倒海、肝肠寸断。
显然,在石德天所有的乡村记忆里,最牵动他的故乡之物,便是村边上的那一棵老树。它高大挺拔,有几十米高,不仅给人昂扬的斗志,同样是贯穿石头村这条村庄的几百年历史;它同时也是一种温情,是游子望乡的归所,就像《乱世佳人》里陶乐庄园里的树,没有树,再肥沃的土地也没有灵魂。
石德天时常想,就像方尖碑之于协和广场,艾菲尔铁塔之于巴黎,即使是出于审美考虑,这棵树之于这个家乡石头村的价值也无可比拟。然而,树贩子竟以200元的价格将其买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石德天曾经与父老乡亲在田间地头忙着“双抢”,边收割水稻边听从广播里播出的《谁不说俺家乡好》。而现在,虽然表面上他在广兴县城里过得意气风发,然而,他却失去了心底的家园。
石德天曾经看过一部名为《柠檬树》(LemonTree)的以色列电影:一位巴勒斯坦女果园主,为了保卫自己的果树,将自己的新邻居、以色列国防部长告上法庭,因为以色列当局出于安全考虑要砍她的果树。然而,在女果园主看来,树有自己的记忆,有生命,这些是任何钱财都无法补偿的。令人忧伤的是,石德天所在的石头村,竟然因为200元钱被人变卖了自己的灵魂……
这些年来,有越来越多的游子,写下了“故乡沦陷”的文字。他们站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发问--为什么我们曾经“热爱的故乡”变成了一个自己不愿回去的地方?
石德天出来广兴县工作后,先后回了三次老家。第一次是在春天,年少时的一位好朋友开着车将他送回村庄。然而他在村里只待了十几分钟,因为这十几分钟已足够他去旧时的村边看那个大坑与剩下的古树枯根了。
夏季,当石德天排除内心的倦怠重新回到家乡,并且居住了几天,走访了些乡亲,发现没有谁不为卖树之事唉声叹气,没有谁不为此“心中痛苦”。父老乡亲在在和他谈论发生在几年前的这件事情,一位外出打工的乡亲甚至和他谈起自己如何细心呵护树根,希望它能长出新枝。
其实谁都知道,那些曾经见证了几代人生命的树,在逝去之后就再也不会回来了。之所以有此一切,只因为当时抗议之声寥寥,每位村民都像绿豆一样,散落一地、无依无靠。
在广兴县城,有一次石德天在与广兴县花卉协会的花王雷飞花聊起这件事,雷飞花不无宛惜地对石德天说:“石工,这种古树卖到城里,能值好几十万元,真是太可惜了。”
然而,村长自作主张时却可以不顾村民的反对,以一棵100元的价格贱卖。当然,村民的反对也并不齐心,许多人怕“得罪人”,全然忘了村长不顾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养殖帝国》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