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81章 兴办“绿色企业”(1/2)
一九九三年,全村柑桔橙投产面积六百七十多亩,总产七十多万斤,收入三十六万多元。仅水果一项,户平收入一千三百多元,一个贫穷的山村,一下成为靠种果致富有的专业村。
荒山秃岭中出了个种果致富专业村,在广兴县河西可算是破天荒的创举。广兴县委及时抓住这个典型进行推广。各地一经有了榜样纷纷投入开发。一时间,广兴大地,出现了开发种果热,冒出了大小小二千四百多个山庄小园,经营面积一十二万多亩。正是:一夜东风雨,催开花万朵。在兴办“绿色企业”中,广兴县委、县政府及时把农民搞开发农业所释放出来的生产力引导到开发山地中来,把造林种果和开发山区资源,发展商品经济结合起来,提出了建立柑橙、荔枝、青梅、笋竹四大商品基地,要求到一九九六年各达八万亩。
于是,全县又出现了大搞商品基地建设的宏伟场面。
县城东部三十多公里的水台乡,全乡二十个村委会,四十二条自然村,二千四百二十七户农户,有水田一万五千一百七十九亩,旱地一千二百七十七亩,山地九万二千三百一十五亩,人均占有水田一点二七亩,山地七点八亩。这里的群众,自古以耕种单一的水稻为业。年复一年,经济停滞不前,大片肥沃的山地得不到开发,人们守着“宝山”过穷日子。
一九九二年七月,刚从电大党政干部专修班毕业的原团县委书记邹国伟调到这里任党委书记。他怀着年轻的知识分子所共有的抱负,风尘仆仆地从县城来到这穷乡僻壤。
此时,在他心中,燃烧着一股火焰,他要把所学到的“十八般武艺”,在此派上用场,以一展鸿图。
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后,他召集水台“一班人”,分析这里的优势,鼓励他们立志改革过去落后的耕种模式。他指着四周的“馒头山”说,“这连绵不断的荒山坡地,看起来是个沉重的负担,其实是个宝!”他用力将手一挥,接着,充满自信地说,“要振兴水台的经济,优势就在这里!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个优势,以大搞开发种果作为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主攻方向,把资源优势变为商品经济优势。”
邹书记的一席话,犹如珠玉落盘,金石掷地。人们从他的发言和神态中,看到了一个为振兴山区经济而献身山区建设的共产党人的豪气。
土地最知情知理,只要你真下功夫侍弄它,它是不会戏弄主人的。乡党委作出开发总体规划后,接着采取家庭经营开发和集体土地投标承包开发以及引外地能人前来承包开发等形式从事开发生产。一时间,各路大军,四方能人纷至沓来,大搞发展以水果生产为主的开发性生产。
集成镇官洞村种果专业大户潘连海,跨乡前来承包蚕田坑的一千亩荒山、荒地,办起联兴果场,共种下柑橙六百多亩,总投资二百万元,大搞以种果为主的开发性生产。仅两年,就绿满蚕田坑,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昔日的穷乡僻壤,输入了思想活力,注进了发展经济的激素,以崭新的姿容站了起来。
当春风又绿水台乡时,该乡的柑橙已长得绿叶婆娑,一条条果树林带环山绕岭,纵横一万三千多亩,五十多个颇具规模的果场分布其间,平添几分雄姿。仅两年时间,全乡已有四千八百多亩水果投产,总产值三百多万元,使全乡的经济有了明显的增长。
一个新的水果之乡崛起来了!
其他乡镇也根据自身条件,大力发展以水果生产为主的开发性生产。商品基地象雨后春笋一样建立起来。
同时,县委成立县农业开发商品基地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协调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搞好基地总体规划,督促检查各乡镇基地建设工作的实施,抓好资金的组织安排和种苗以及生产资料的组织供应。县农委、科委、农业局责无旁贷地挑起了培训人才的重担,为乡镇、村培训了一批又一批的技术骨干。而这些骨干回去后,又作为师傅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徒弟。这期间,全县很快涌现出稔村、东成、共成等三个“万亩水果镇”和二十多个“千亩水果村”,水果面积发展到十万多亩,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商品化、基地化生产。
实行规模的综合开发,建立农村商品基地,投资大、周期长,还带有一定的风险,需要得到各方面特别是政策上的保障。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央、省、市的一系列政策,抓好“三山”政策的落实,并根据广兴县的实际情况,确定以山上山下综合开发,既抓山头绿化又抓农业开发。把一片片丘陵、一条条山沟开发成为适度规模经营的商品生产基地和林业用材基地,有意识地将开发农业逐步走向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基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山地亩产值和商品率。做到消灭荒山与农业开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向高投入,高创汇发展。
为了抓好造林种果、绿化荒山的综合开发,县委书记司徒耀晖亲自在簕竹镇良洞村建立林果指挥中心,抓综合开发,规模经营。对连片二千四百多亩的荒山和疏林补植,投入资金十二万元,采取山脚种水果,山沟种竹,山顶造林的办法,开拓了一条多层次造林种果、综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养殖帝国》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