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47章 司徒耀晖烧的“三把火”(4)(1/2)
特别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广兴公路的交通量已达3000车次/日,是原设计标准的三倍。那些50至60年代勘测设计的沙土公路实在不堪重负,经常出现交通“肠梗阻”、“临时停车场”。
当时,一些前来洽谈投资的外商还戏称“广兴的公路,盲佬走过都知道”。
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70至80年代的广兴公路,路窄弯多,晴天尘土飞扬,雨天坑坑洼洼。那时候,在广兴县境内的路面上经常停着前后不见头尾的汽车长蛇阵。当时有一外商曾半开玩笑地对该县主政者说:“广兴什么都好,就是你们的‘社会主义’道路太难走了!”
“要致富,先修路”,可谓千古真言。
对筑路者而言,却是永远的坎坷,唯有长路漫漫,踏上的是征途,留下的是颂歌。尽管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融入的却是缱绻的挚爱与难舍的情结,还有那憔悴的容颜,疲惫的身心……
让我们沿着广兴公路建设的闪光足迹,将视线拉回到广兴“大打公路建设翻身仗”的那些可歌可泣的岁月。
这是一个创造经典的年代,这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这一年代中,广兴有震撼人心的场景,有感人至深的记忆,有对话自然的大美,有回报社会、造福子孙的自豪……
成功在于决策,奇迹在于创造。
搞公路建设,需要巨大资金投入。但是,当时的广兴县,经济基础薄弱,如何解决这笔建路资金?还有,公路扩建的用地问题、公路沿线各类建筑物的拆迁问题……像一道道荆棘,横卧在广兴主政者面前。有人形容搞这项“建设”,是在啃生涩的柿子,苦涩难啃。
“难”!“难!”要想突破千百年来都未有人敢逾越过的障碍,改变广兴公路的落后状况,实在是“难”!真是“难”字多笔画啊!
为了弄清“改造广兴公路”方案的可行性,县委书记司徒耀晖、县长李中德等领导深入交通第一线调研,多方面听取群众对改造公路的意见。
......缜密的调查研究坚定了县委、县政府要改变广兴公路落后局面的决心。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关于动员全县人民,坚决改善县内主干线的决定”,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一个全民办公路,大打广兴公路建设翻身仗的热潮,以群众大会战形式对省养公路扩宽到8.5~12米,为铺沥青路面打好基础,为振兴山区经济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改善县内主干线,大打广兴公路翻身仗”,是广兴人民期盼已久的梦,也是全县人民奔康致富的希冀。
当时,号召发出了,班子组成了,方案制定了,步骤安排了,按常理,可以大干一场了。但情况的发展就如当时的广兴公路一样,曲折和盘旋。
动工了,各处都伸手要钱。拆迁要钱,土地占用赔偿要钱,果树赔偿要钱,挖土石方要钱......这钱字令不少领导干部煞白了头,使不少“公路行家”摇头叫苦,也使不少的人望而却步。
果真是除了钱以外就不能唤起广大干部群众扩建和改造“广兴公路”的信心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无钱万万不能”的严峻挑战面前,县委提出了发扬我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作风,号召全县广大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和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地出地,解决扩宽改造公路的所需资金。
为了打好广兴公路建设的翻身仗,县委成立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的主要领导组成。并由一名副县长任公路建设副总指挥。
为了打好这场硬仗,公路建设指挥部理直气壮地亮出了“为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长远的利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口号,制定了“公路会战”方案。
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也走出机关,和群众一道参加公路大会战。他们吃在工地,办公在工地,当施工遇到天气恶劣、资金不足等问题的时候,县委、县政府及时地组织慰问团到公路建设第一线进行亲切慰问,使他们充满信心,攻坚克难。
领导作风的改变,使干部、群众看到了县委、县政府艰苦创业的决心。
理解,任何时候都是真情的呼唤,心灵的慰籍。没有理解就没有支持。没有支持就没有鼎力相助和默契的配合。不可回避的事实谁都不能否定。在扩建公路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误解与阻挠。
公路扩建之初,路基要从7米左右扩宽至12米,需要占用沿线土地1474亩,拆迁几十间房屋。
最初,也只有在最初的那段日子里,扩建公路沿线的乡亲们硬是不让拆屋。
原因再简单不过了,屋是什么?那是家啊!天大地大,比不过自己的家大!
家就是温暖的归宿,家就是避风的港湾!就是老百姓常说的那个窝窝。
鸟有鸟窝,人有居所。谁都不可侵犯!事实就是如此。事实就这么简单。无论任何一项事业,任何一项工程,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人民服务,为群众谋幸福!
扩建公路不正是如此吗?如此的浩大,如此的空前,如此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养殖帝国》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