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43章 过年的快乐时光(1)(1/2)
岭南春天来得早。石飞汉携母隐居天露山,一年一度的春节如约而至。真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远处的村落里过年的鞭炮声,催得漫山遍野的梅花灼然开放,把一束束大好春意尽情地抒写在茫茫深山荒野。
迎春的天露山梅花,绽开了迷人的天籁。那一丛丛的梅花,心有灵犀通人心,开得那么迎节,开得那么艳丽,开得那么娇娆。漫山遍野皑皑雪白的梅花,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犹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独特风光。
在这个民间盛大的节日里,天露山上的每一朵梅花都扬起了热情的笑靥,每一缕幽香都张开了温馨的情怀,每一瓣花瓣都伸出了真诚的邀请,就像款款情深的梅花仙子,站立枝头恭候在山中的朋友。
石飞汉信步在云雾缭绕,如仙境般的天露山上,极目四眺,漫山遍野迎寒而开的梅花映入眼帘,白茫茫的一片,蔚为壮观。绽开在枝头上的朵朵梅花,犹如美丽的梅花仙子,即使在寒风凛冽、云雾飘渺的深山野林之中也难以掩盖其迷人的芳华。
阵阵暗香随风飘扬,让人心旌摇荡,惹得石飞汉神思悠悠,登上古驿道旁那块屹立在苍茫天地之间的“通天大道”巨石上,漫天思绪如天露仙泉滚滚而来......阵阵的炮竹声勾起他小时候在家过年的情景——石飞汉记得六岁那年,父亲教他写春联,贴春联。
石中宝首先对小飞汉讲对联的起源:
石飞汉记得六岁那年,父亲教他写春联,贴春联。
石中宝首先对石飞汉讲对联的起源:
早在秦汉以前,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
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之后,每逢岁时,人们便挂桃符来驱鬼避邪、迎喜接福,这是对联的萌芽。
五代时,桃符上的神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联语。
蜀后主孟昶曾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子,这是有史以来最早的对联。
“春节贴春联,不要将春联的上下联贴颠倒,要按上下联的顺序贴。”石中宝说完对联的起源后,便转入春节如何贴春联的话题。
小飞汉仄着头问:“爸爸,怎样分上下联呢?”
石中宝:“首先要区分门的上下首。在面对大门时,右手方向为上首,左手方向为下首。贴对联时上联贴上首,下联贴下首。”
“那又怎样分上下首呢”石飞汉又问。
“首先按音调平仄分。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石中宝耐心地教小飞汉小飞汉眨了眨眼,望着石中宝,说:“怎样分仄声、平声呢?”
石中宝举例说:“仄声一般为三四声。如新年纳余庆的“庆”字,是仄声。平声一般为一二声。如嘉节号长春的“春”字,为平声。”
春节,这意味着春天就要来了,万象复苏草木更新。华夏文化悠久的历史,赋予了春节太多的内涵。
大唐以来,在春节这样一个特殊的时空环境里,给了许多文人墨客想象发挥的空间,留下了许许多多美文佳句:
遥闻爆竹知更岁偶见梅花觉已春……
石飞汉伫立在天露山上,又一次想起儿时父亲教他这些脍炙人口的春联……
记忆的帷幕徐徐地拉开,把石飞汉的思绪带回到小时候过年的那些难忘的快乐时光——春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石飞汉小时候过年,最高兴的就是盼年,那种虔诚的心情、那种迫切的滋味,如今每每想起仍然激情满怀。
穿新衣、放鞭炮、贴春联、吃饺子、给父母亲磕头拜年,要压岁钱,逛庙会,等等,除夕夜,追逐着鞭炮燃放时的硝烟味和响声,端着盛满汤圆的大碗和一群小伙伴,村东跑村西,那种质朴、那种热闹、那种童趣,已深深地留在了记忆里。长大后,这些已经印记在脑海中儿时的梦,自觉不自觉地变成了一种独有的挥之不去的影像,深深地扎根在心里。
人生无常,有起有落。过年了,回望今昔,有时像花儿一样多姿多彩,有时像河流一样弯弯曲曲;想想走过的路,有鲜花、有掌声,也有荆棘、有旋涡;这么久隐居深山荒野,如今到了年近而立之年,生活的历练难免会遇到遇上许许多多难忘的人和事,也正因为这些奇怪的事、难忘的人,才使得他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春节是最传统的节日,合家团圆,共度良宵。家,亲情,融融的爱意,构成了年味的源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扎根心中、生生不息。
磨米粉、搓糍粑、炸年料……村庄的天空,飘荡着香喷喷的年味。
除夕之夜,村头的土地庙和祠堂里人声鼎沸,在清香弥漫和红烛高照中,鞭炮一阵阵响起,一张张虔诚的脸,揣怀着一个个美好的愿望:一帆风顺、双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养殖帝国》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