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5章 探索致富路(1/2)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石凌辉,这个在改革开放之初还是一个小小少年,在第二次改革开放浪潮中,已长大成为一个英俊青年。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这是蒋开儒和叶旭全创作的具有史诗般气势的《春天的故事》中一句气势恢弘的歌词。该歌曲感人至深,气势恢宏地向世人展现了一幅史诗般壮丽的画卷!
每当石凌辉听到这首歌曲,心中顿感一种十分亲切、如沐春风之感。
“南巡讲话”在“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使石凌辉这个后生可畏的石头村青年激动不已,浮想联翩。
他在想:在这块土地上,最辛苦的是农民,最贫穷的也是农民.....他发誓要在这块土地上,在“南巡讲话”精神指引下,为了乡亲的富裕,付出自己的全部心血。
1992年3月,远在南洋谋生的父亲得知儿子石凌辉的打算后,寄回1000元侨汇给他创业。
石凌辉利用其父亲寄回的1000元侨汇,在自家宅基地搭建了一个小型养鸡场,开始了他的家庭式饲养群鸡的致富梦想。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由于缺少对规模养鸡方面的经验和技术,石凌辉就将“家”搬到了鸡场,时常和鸡睡在一起,细心观察鸡的生长发育规律。靠着这股钻劲,凭着这股韧劲,缺少经验的石凌辉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把养鸡事业越做越好。
从1992年下半年以来,养鸡的头数和收入逐年增加,1993年扩大了养鸡规模,除了自家劳力外,石凌辉还雇请了村中10名乡亲养鸡,当年实现养鸡总产量36000多只,养猪16头,总产值达60多万元,纯收入20万元。
养好鸡不但要付出艰苦细致的劳动,而且要有较高的科学技能。石凌辉养鸡就经历了一个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
开始时,石凌辉比较小心,凭着过去石德天、石飞汉在村里养鸡时他曾跟随左右学养鸡,掌握了一定的饲养技术;凭着过去饲养群鸡的经验,第一、二批饲养近1000只肉鸡成功了。
正当石凌辉雄心勃勃地扩大养鸡规模时,近3000只肉鸡却遇到了意想不到了病疫,两天就死了近1000只,虽然,他用尽全力挽救,仍无法阻止病疫的蔓延,眼睁睁看着这批鸡全部死光,鸡飞蛋打,损失了近8万元。
在失败面前,是心灰意冷,还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从失败中找到成功之路呢?
经过认真思考,石凌辉选择了后者。
石凌辉想:养鸡要成功,须在掌握技术上下功夫。于是,他不顾路途遥远,背着一麻包袋的家乡土特产,跑到县里去找老乡兼师傅石德天。
石德天1984年调到县城“吃皇粮”,儿子石万里考上广兴一中后,就举家迁到县城,在城里安了家,像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一样,捧着“铁饭碗”,过起了“不愁日晒,不愁雨淋,每月准时领工资,加上奖金,不愁吃,不愁穿”的舒心生活。
妻子石二妹自1978年产下第一个儿子石万里后,在1990--1994年间,又为石门产下了一个儿子石云志和一个女儿石梓淇,一家五口,其乐融融。
石德天下班刚踏进家门口,只见石二妹从厅里迎了上来:“德天,家乡亚辉探你来了。”
“哦,是吗?那亚辉呢?”石德天一听有老乡自故乡来,不亦乐乎,那双炯炯有神的目光向大厅扫视了一遍,发觉不见亚辉的踪影,便迫不及待地问。
“天叔,我在这里呢。”石凌辉听到石德天在问他,风风火火地从洗手间里走出来。
“天叔,下班回来啦!”石凌辉一见到石德天,打了个招呼后,急忙解释说:“我可能在车站下了车喝了从水笼头里流出来的水,刚进门就‘三样急’,肚子‘咕咕’叫,这才……”
“这是水土不服,我第一次出县城也是这样。”石德天边说边递上一盒藿香正气丸和一杯热开水让他服下。
石凌辉服下藿香正气丸后,不一会就恢复了精气神。石德天这才仔细地打量着站在眼前这位气宇轩昂的青年:“多年不见,亚辉大个仔了,天叔都认不出你了。”
石凌辉恭敬地:“是吗?天叔。村里人说‘仔大十八变’。”
石德天感慨地:“是啊!细的会大,大的变老啊!一转眼,天叔都老了……”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维著名的诗句,应是石德天此时的心情写照。石德天感慨了一番后,便问起村里的情况:“宋亚公的身体可好吗?听说亚汉早几年养鸡养得挺大的,公司都开到北京去了?文仔、小凤他们现在怎么样了?……”
石凌辉答道:“亚公的身体还好,文仔和小凤早几年结了婚,已经有一个儿子了。”
“我就说,他们俩迟早会结婚的。”石二妹在一旁忍不住插了一句。
正当石德天起劲地问石凌辉他离开村后,村子都发生了什么变化,石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养殖帝国》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