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十七章 阿珍的母亲 二(1/2)
当然,戴菲现在知道的远比李太太讲的多。通常早上,李太太女儿去给自己买烟抽。女孩穿着一件漏洞的外套,在冬天里显得太单薄。在春天又显得太厚重。阿珍赊了一些吃的,告诉店主把钱记到她家账上。女孩可怜巴巴的模样让人难以拒绝她的恳求,店主让她走了,但是钱却是一个月一个月拖欠下来。
看到阿珍在冬天里瑟瑟发抖的样子,谁也不忍心为了一点吃的东西而责备她。通常的那些赊来的食物都按照要求送到她母亲手中,再由她分发给家人。
李太太继续读报纸。“看这个,写得好:‘国民爱心援助’,配上大幅照片——阿珍的病房里排满了各种玩具和衣服。文章侧重于来自全国的对受难女孩的关心鼓舞。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时报》专门派出两名资深记者,一个负责调查艾华德,另一个集中报道阿珍。可是阿珍那时只与戴菲交谈,其他人一概拒绝,这名记者只好转向从她的邻居们那里找素材,写出的文章虽然犀利尖锐,但都没有经过核实。
根据报道,甚至连新年在李家都没有任何庆祝,孩子们得不到任何礼物,没有任何好吃的东西,连过节的气氛都冷冷清清。更别说生日了,孩子们几乎没有过过自己的生日。孩子们的教师也被采访,并被斥责为工作失职,没有对孩子情况给予足够关注。那段时间,各地有不少人和公司,向这个寡妇家庭提供了物资援助,都是他们最迫切需要的食品和衣物。至于阿珍胳膊腿脚上经常出现的擦伤,她的老师们都怀疑是家庭虐待所致。时报的记者近期的发挥想象,写出了三篇文章,之后,衣服、玩具、钱物源源不断。
“贫穷的畸形人,这是他们对我的称呼。溺爱一个,虐待一个。都是胡说八道。阿珍身上的伤跟我毫无关系,她成天到晚跟别人打架弄到的。”她大声说着。“但是听听你们这些人说的,我经常实行严厉的家法,揍她成了家常便饭。”
这些话戴菲承认李太太说的属实。阿珍曾经告诉过她她在学校里打架。“我要踢他的蛋”,这是阿珍“抓住要害,操控全局”的人生哲学。戴菲依然记得清楚。阿珍也坚决的告诉过她她妈妈从未打过她。因为没必要,阿珍知道自己在家里的地位。她干所有家务,保持家庭正常运转,是为了避免被丢到大街上。
记者们没能够找出阿珍的朋友。同她关系密切的都是一些流浪汉,露宿街头的人,甚至跑路的人。阿珍给戴菲讲过,这些人如何教她过流浪的生活。
一些邻居直接告诉记者们阿珍通常都跟哪些人往来。但当记者采访这些人时,没有人愿意回答,除了当他们想从记者手里捞点什么好处时。这些人也知道阿珍终于时来运转,他们基本上守口如瓶,不愿过多讲述这个悲惨小女孩的隐私。
终于,李太太拿出了两篇报纸文章,当她扫视着题目时,懈怠的脸开始发红:“为阿珍而战,生母要女儿回来。”
“你们,你们这些畜牲,抢走了我的女儿!这些虚伪的媒体,社会团体毒瞎了人们的心灵,带着带着虚伪冷酷的正义感让人们夺走了我的女儿。他们只许我每周见一次孩子,其余时间她只能同那些陌生人呆在一起。那些不知真相的人只知道用冷眼看我,好像是我把自己的女儿撵走了一样。”
这一次她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泪水在眼圈打转。“没有了母亲的关爱,她什么都没有了,最后杀了自己。”
事实上,李太太失去女儿一开始并没有显得慌乱不安,直到媒体的报道开始创造了实际的物质价值。还涉及到数目不菲的抚养子女基金,这些自然而然集中在一个人身上,阿珍。一旦失去了抚养权,李太太就成了一个多余的人。在阿珍自杀以后,媒体的关注迅速减弱。电视报纸也都热烈而迅速的收尾,以免丧失了新闻价值。那两个《时报》记者,随即以惊人速度出版了相关的书籍,在阿珍死后不到五个星期就出版了。李太太最后连一分钱都没再得到。伴随着阿珍的死,即将涌来的钞票也瞬间无影无踪,她如何不愤怒。戴菲刚刚看到了开头。
“你没有理由相信我。我完全明白这一点。但同样的,你也没有什么可以损失的了。我只是想听一听从你这个角度将出的故事。虽然晚了十几年,但总好过你把委屈永远憋在自己肚子里无处诉说。告诉这个世界你是如何忍受迫害的,你失去了什么。我想你百分之百坦诚的说,如果你能给我足够有影响力的信息,媒体就会蜂拥而至敲你的房门。报纸,杂志,电视节目,甚至相关书籍应运而生。‘一个悲愤的失去孩子的母亲,沉默的忍受十三年痛苦’那将是报纸的头版头条,我确信。就像我说的,你没有什么损失的,但将会获得你想不到的好处。”
从老女人面容的变化上,戴菲看得出她在考虑。没人愿意提及丑事,但钱是如此容易获得,而且完全可以趁此机会重塑名誉。这的确是她意想不到的好处。尽管她依然保持着机警小心,她属实动心了。她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在余下的一个小时里,她回答了戴菲提出的所有问题。
戴菲将要讲述阿珍母亲的故事。她在文章里将她描述成为受害的一方。在文章里她轻率的处理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贪婪之眼(范忆君长篇惊悚小说系列)》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